中医治病必须辨证施治。《内经》中“审察病机”与“谨守病机”,就是强调辨证分析。辨证的前提是什么?辨证的前提就是抓住主病和主症,这是第一要素。比如一个病人如果患有关节痛,就要按照关节痛这个主症来辨证。腰痛、腹痛、泄泻、呕吐等疾病也都应该针对主症来辨证。比如头痛,分为外感、内伤头痛,外感头痛中有风寒、风热、风湿等证型,内伤头痛中有瘀血、痰浊、肝火、气虚、血虚、风阳上亢等证型。我们在临床上就要辨证分析疾病属于哪一证型,对每一个疾病都要辨证。
辨证的法则很多,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脉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六经辨证等。这么多复杂的辨证法则,其关键只有两个,一个是辨别病邪的性质,简称辨病性;一个是辨别病变的部位,简称辨病位。辨病性中,外在的有风、寒、暑、湿、燥、火;内在的有瘀血、痰饮、食积、情志因素等。无论是外感的还是内伤的,每一个疾病性质都要搞清楚。 辨病位,首先要从大体上讲,辨表证还是里证,外感还是内伤。外感病要按照六经、卫气营血辨证;内伤病则按照脏腑辨证。中医一贯以五脏为核心,五脏称为五脏系统,辨别病变的部位必须弄清楚属于五脏的哪一系统,这个大方向要清楚。如果这个搞错了,用药就会南辕北辙。因此,病位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头痛,要问清楚头痛的部位,而后判断其归经。根据发病的不同部位来推测脏腑经脉归属,这就是辨证的关键。
我曾治疗过一位60多岁的病人,70天时间内消瘦了10.5千克,家里人很着急,监测血糖、尿糖都不高,在医院做了很多检查都没发现什么原因。但是患者有个毛病就是一直想吃东西,每次吃不了多少,吃了没多久就饿了,这叫“少食善饥”,同时伴有口干,大便稍干不秘,舌红少苔,脉细。抓住如上主症,辨证为胃阴虚证,方用吴鞠通的益胃汤,药物有沙参、麦冬、玉竹、生地、冰糖。半个月后患者复诊,口干和饥饿感明显好转,体重未再减轻,再服药半月后患者彻底痊愈了。这就是辨证,首先明确病位在胃,其次明确病性是阴虚,这样一下子就解决了问题。
所以,中医看病关键要看会不会辨证,四诊是前提,我们将四诊的资料综合分析就是辨证。辨证的关键,第一是弄清病邪性质,第二是弄清病变部位。只要把这两者抓住了,在临床中治病就有办法了。无论是大病小病,并且越是治疗疑难病,越要注意这一点,这就是中医治病的奥妙所在。
(文中所载处方、治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责任编辑:高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