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孩,男,9岁,2012年4月21日初诊。因半月来常觉舌尖底部疼痛不适,有时哭闹不休。证见:心烦、口苦口干、吃饭、喝水均觉舌下疼痛,舌苔薄白、质稍红,视其舌下系带前有一1厘米长的条索状赘生物,形似小舌,色鲜红、触之疼甚、脉弦而缓、小便正常、大便不畅。
辨证 心脾积热、火热炽盛、循经上结于舌而成。乃重舌证也。
治法 清心泄热。
处方 酒大黄6克,黄连8克,黄芩8克,生地10克,牛膝10克,竹叶6克,金银花10克,木通5克,甘草5克。3剂。
4月25日二诊 舌下疼痛减轻,余证同前,原方续进3剂。
4月28日三诊 服药后无任何不良反应,其心烦、口苦、口干之症均消失。吃饭、饮水已无疼感,大便已畅,查其舌下之赘生物仅约2毫米,无疼感,原方化裁:酒大黄4克,黄连6克,黄芩8克,生地10克,牛膝10克,竹叶6克,金银花10克,甘草5克,肉桂5克,五味子3克,3剂。
5月2日四诊 舌下之赘生物已消失,局部呈鲜红色,此外与正常舌体无异,为巩固疗效,以三诊方加砂仁5克,3剂以善其后。随访二年余,未见复发。
按 重舌一证,历代医籍多有记载,但临床并不多见。《医宗金鉴·幼科心法》:“重舌者,因舌下近舌根处,其肿形似舌,故名重舌。”《中医名词术语选释》重舌条:“舌下静脉瘀血而肿胀,如多生一小舌,与舌体连贯成花状……”,近人秦伯未氏亦认为:“舌下肿起一块,形似小舌,妨碍饮食言语,称为重舌”,其证与现代医学所称的舌下黏膜炎症、舌下腺囊肿颇为类似。本例症情与上述文献记载相符。因“心脉系舌本,脾脉络舌旁,系舌下”,故《金鉴》认为重舌的病变机理是心脾积热向上攻冲,治疗上从心火论治,以三黄泻心汤合导赤散化裁,使上炎而郁结之心火下行,从小便而出。三诊时,见其重舌已近于痊愈,虑小儿稚阴稚阳之体,恐迭进苦寒,热证虽除,寒证又起,故减小三黄用量,加肉桂助心火,以心为火脏,其火不可炽盛,亦不可无火也,加五味子以敛心阴。在治疗中,始终加用牛膝,以引火下行,火去热清,阴阳平衡,而重舌得愈。后又治此病二例,均以此法化裁获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