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医药大量输出到周边国家,海外的医药学也纷纷流入我国,尤其是沿海的浙江一带,这就是古代中医药的“一带一路”。
唐朝时期:新罗(今朝鲜)与浙江医药学方面就建立了互惠互利、协作共赢的交往。新罗人从定海、宁波海口登陆,及时运来名贵药材和其他货物。公元893年,浙江籍人士杜光庭在《玉函经》中引入西方十二宫说。北宋初年,占城国(今越南)也常有商人携带麝香、沉香、丁香等药材来宁波开展贸易活动。高丽(今朝鲜)也通过海上向杭州、宁波源源不断输入人参药材。
南宋时期:浙江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活跃和海外贸易的扩大,临安(今杭州)成了全国的商业中心,城外出现了15个商业繁荣的镇市。明州、越州和温州等地的商品经济也很发达,海外贸易十分频繁。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11月,户部“重行裁定市舶香药名色”,共有330余种,其中绝大部分是香药和药材,主要从大食诸国、真腊、占城、阇婆等国输入。公元1144年和1147年朝廷两次下诏从国外大量进口香药。其次,从日本输人药珠、水银、鹿茸、茯苓、硫黄、麝香、沉香、丁香、檀香等,其中以硫黄进口最多。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11月,一艘日本商船漂泊到平阳,船上尽是硫黄和布。据成寻的《参天台五台山记》说,宁波商人陈咏也从日本私运硫黄入境。再次,从高丽输入的有人参、麝香、红花、茯苓、蜡枣肉、杏仁、细辛、山茱萸、白附子、芜荑、甘草、防风、牛膝、白术、远志、姜黄、香油等,其中野生药物占多数。由于这一时期从海外进口大量香药,中药学家便把它们配制成药剂治病。如杭州城内有患伤寒、舌头外伸寸余患者,一位精医道士用梅花片脑(龙脑)2钱,治愈该病。湖州人士王克明医师医治一位妇女的气秘腹胀难症,用半硫丸碾生姜调乳香让她服下,几天后气通腹平。进口的香药还被用来辟秽、净秽气、灭蚊,强有力地保持了环境卫生,不仅如此,还被掺到食品中做成药膳食物。在杭州的茶酒店中有卖食药和香药的果子,把木瓜和香药匹配成爊木瓜饮用达到色香五味俱全,每日招徕的顾客络绎不绝。因此,香药的大量进口不仅丰富了中医药,更有益于人民的医疗保健事业。
元朝时期:指的是浙江以杭州、澉浦(今海盐)、庆元(今宁波)、温州4个市舶口岸为依托,直接从国外进口药材阿魏、血竭、白豆蔻、五味子、没药、茯苓、茯神、黄芪、泽泻、桔梗、红花、杏仁、胡椒、良姜、桂皮、檀香、龙涎香、罗纹香、沉香等。还有一些商人直接贩运药物。如元末客居宁波的中亚细亚回回人丁鹤年,懂得医药,卖药为生,他经常把阿拉伯香药贩卖到浙江。埃及富商奥托曼在杭州城内开办阿拉伯医院,直接把阿拉伯国家和埃及医药学传入浙江。里吉斯到浙江设作坊制造舍里八(即糖浆),这是一种用葡萄、木瓜、香橙等和水调蜜煎成的药剂,说明糖浆制法这时已传入我国。明朝时期,日本的鹿茸、茯苓、硫黄等药材源源不断输入宁波等地。日本人金持重弘于1541年入明朝,寓宁波嘉宾馆,精于针灸。瑞士人邓玉涵于1622年来杭州,下榻李之藻家,并把携带来的瑞士教授包因著的《解剖学论》口译出来,由在场华人笔录,遂成《泰西人身说概》2卷,惜末出版,这是西方解剖学说最早传入浙江的史实。
明清时期:自明末之时,西医开始传入我国,杭州人赵学敏采取了正确的态度,对中、西医取长补短,他根据《泰西石氏本草》一书(即墨西哥人石振铎的《本草补》),首先使用碘酒、奎宁等西药,为后来西药在我国的广泛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泰国运来燕窝等补品。1839年,外国传教士已光顾舟山等地,他们打着治疗病人的幌子,刺探浙江的省情,不过也把西医药学携入浙江,开启了西医传人浙江省的先河。《医方汇编》中译本由英国伟伦忽塔著,英国医士梅滕更口译,中国刘廷桢笔述而成,全书4卷,又有1卷卷首。光绪乙未(公元1895年)仲夏为广济医局镌印,上海美华书馆出版。该书凡例的编译方式,以及译本所体现的“以中融西”汇通思想,使其在近代中西医汇通史中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由于本书的编译者学贯中西医学,因此在介绍引进书中的西药知识的同时,常将中医疗效明确及个人临床经验附在其中。由于梅滕更来华后主要在杭州从事医事活动,笔述者刘廷桢又系浙江慈溪人,他们在杭州合作编译《医方汇编》,铺垫了近代中医认识西医道路上的一块重要基石,在中西医交流上亦有一定的深远意义,这一切也要归功于海上丝绸之路所结下的丰硕成果。
从古代浙江与国外海上医药学频频交流的海上丝绸之路情况来看,传出远远超过传入的规模。传出高峰在明朝,传入主要在宋、元两朝。同时,邻国的官医、学问僧、医药学家来浙江研习中医药学后携宝回国的大有人在,浙江籍医药学家漂洋过海传经送宝的人数十分可观。尤其是双方的药材进出口生意红火、品种繁多、数量庞大。不过,浙江与国外的医药学交流只局限于邻国,主要麇集于日本,很少涉猎非洲、美洲和大洋洲。值得指出的是海上丝绸之路,让古代浙江与海外的医药学交流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引领下,中外医药交流史、科技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取得了可喜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