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与临床

扫一扫 二维码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术与临床
  • 2018-1•学术与临床5:应用分消走泄法治疗儿科内伤杂病

    时间:2018-2-13 9:29:30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作者:衣晓峰 刘志伟 刘璐佳整理  浏览:


    随着经济发展和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亦不断发生变化,湿热性疾病丛生。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常委、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王有鹏从事中医儿科临床30年,立足于当代儿童体质和湿热疾病特点,首倡将“分消走泄法”应用于儿科杂病中,并潜心探索,逐步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温胆汤系列合方。


    叶天士创“分消走泄法”

    “分消走泄法”是清代名医叶天士首先提出,《外感温热篇》中云:“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叶天士提出的“分消走泄法”,是指用祛湿行气的药物,因势利导,据邪气所在部位和性质而采取相应措施给湿邪以出路。“分消走泄法”是叶天士对于《内经》“因势利导”思想的继承与发扬,是遵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泄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具体体现。“分消走泄法”作为治疗外感湿热病的重要方法,在临床应用广泛。


    “分消走泄法”在儿科病中的应用

    临床实践表明,外感病与杂病有时很难截然分开,因为外感病长期失治、误治迁延不愈可转变为内伤杂病,患杂病的过程中又可以兼夹外感病。现今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临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内生湿热病,湿热病邪伏于体内,影响三焦脏腑气血阴阳的变化,有与外感湿热病相似的症状。因此,王有鹏认为,“分消走泄法”不仅适用于外感湿热证,也可广泛应用于内伤湿热证。近年来,王有鹏运用“分消走泄法”代表方温胆汤及其系列合方治疗儿科杂病,取得很好的疗效。


    温胆汤及常用系列合方

    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明确提出温胆汤是“分消走泄法”的代表方之一。温胆汤原方出自南北朝时期姚僧垣的《集验方》,药物组成有:陈皮、半夏、竹茹、茯苓、枳实、生姜、生甘草。清代罗美在《古今名医方论》对温胆汤的功用做了精辟的阐述:“方以二陈治一切痰饮,加竹茹以清热,加生姜以止呕,加枳实以破逆,相济相须,虽不治胆而胆自和,盖所谓胆之痰热去故也”。方中诸药配伍,行气机,祛痰湿,通三焦而清胆热,是不从胆治而治胆之法。所以罗美提出:“三焦平而少阳平,三焦正而少阳正”的论点。叶天士在罗美的基础上又有所发挥,在《临证指南医案》用温胆汤广泛治疗温病与杂病。后世温病学家如俞根初、吴鞠通、王孟英受此影响,陆续创立了芩连二陈汤、蒿芩清胆汤、三仁汤、黄芩滑石汤、薏苡竹叶散、甘露消毒丹等“分消走泄法”的有效代表方剂。

    王有鹏在前人基础上,不断创新,结合自身多年实践,遵从国医大师张琪 “合方治病”思想,临床用温胆汤合方治疗儿科杂病湿热证。以下介绍临床常用的温胆汤合方在儿科各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以供参考。


    呼吸系统疾病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等,常用温胆汤合方有:(1)泻白温胆汤:温胆汤合钱乙泻白散组成,主治肺热未尽、痰浊较明显的湿热体质患儿。(2)白果温胆汤:此方为王有鹏自拟验方,为温胆汤加白果、瓜蒌、旋覆花、苏子、射干、枇杷叶,主治感冒痊愈后仍有长期咳嗽、咽喉不利等症的患儿。(3)从龙温胆汤:温胆汤合从龙汤(《医学衷中参西录》)组成,主治患儿症见久咳、痰多等。(4)玄贝温胆汤:温胆汤合经验方玄贝甘桔汤组成,主治小儿咽炎、扁桃体炎、上气道咳嗽综合征伴见咽红、咽喉不利等症。(5)三子温胆汤:温胆汤合三子养亲汤组成,主治痰壅气滞证,症见咳嗽喘逆、痰多胸痞、苔腻、脉滑等。


    消化系统疾病

    小儿呕吐、厌食症、功能性消化不良、肠系膜淋巴结炎、食管反流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等。常用温胆汤合方有:(1)枳术温胆汤:温胆汤合枳术丸组成,主要用于小儿积滞、厌食、肠系膜淋巴结炎、便秘等。(2)柴胡温胆汤:温胆汤合小柴胡汤组成,主治因枢机不利,邪留少阳三焦气分之证,症见寒热往来、头痛、胸胁苦满、口苦干呕、或咳、或心下悸、舌苔白或微黄、脉弦细或弦滑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