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

扫一扫 二维码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中医药文化
  • 王清任地黄医病 得解剖“特权”

    时间:2019-1-18 18:30:14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作者:邬时民  浏览:


    六味地黄丸是大家熟悉的中成药,组方中的地黄具有滋阴养血的功效。地黄原有生地黄汁、鲜生地、大生地、干生地、熟生地的区别,现今中医界删繁就简,只存下生地黄、熟地黄两种。地黄药用由来已久,早在战国至两汉之间完成的《素女经》中就有“地黄饮子”补益方的记载。古代医家都很重视地黄的药用价值,唐代药王孙思邈用地黄治疗男子五劳七绝,在其《备急千金要方》中有记载。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汤”相沿不衰,此方中用到了生地黄。生地黄在临床上常用于对冠心病、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等的治疗。相传王清任曾用地黄治好了巡抚一家的病。

    王清任非常注重人体解剖,他是中医解剖第一人。1789年,30岁的王清任在河北滦州行医,时值瘟疫流行,小儿尸抛甚多,王清任便利用早晨时间察看儿尸脏腑血脉,并对未掩埋的300多例儿童尸体,逐一进行解剖和观察。他在奉天和北京时,曾3次去刑场偷偷观察刑尸及其内脏,以了解人体的脏腑结构。当时的一些医界同行对王清任的做法非常反感,认为他侮辱尸体,不仁不义,是自古未有的歪门邪道。由于王清任解剖的尸体基本上都是腐烂的,因此许多器官和组织都看不清楚。例如横膈膜,这个组织与瘀血类疾病有很大关系,它到底在心肺之上还是心肺之下一直不得而知,几种古医书的说法也不一致。古医书上记载,横膈膜下面有一个池子,叫血府,里面贮存着血液。血府出了故障,就会产生瘀血,导致人体患多种疾病。王清任一直想弄清楚这究竟是不是事实。但出于社会压力过大,王清任无法正大光明地解剖尸体,他曾多次请求官府予以支持,但均遭反对,因而研究工作难以进展。

    正在王清任一筹莫展之时,机会来了。时年74岁的江西巡抚阿霖公,请王清任给他看病。阿霖公得了一种怪病,不管天气多么寒冷,夜卧必须露胸可睡,盖一层布则不能入睡。王清任诊视后,说他血府里有了瘀血,便开了自己创研的“血府逐瘀汤”。阿霖公服用了5服就好了。接着,阿霖公又请王清任给妻子、儿子、孙子看病。阿霖公发现王清任开的处方里都有地黄,便问其效用。王清任说:“给大人用生地黄,是为了泻去邪热;给令郎用生地黄,是治疗咽喉干燥疼痛;给令孙用的是鲜地黄,单味捣汁饮用治疗血热妄行的鼻衄(流鼻血);给尊夫人用的是熟地黄,治疗眩晕、心悸、失眠。”阿霖公说:“好嘛,我们一家人全跟地黄挂上钩了!”为了酬谢王清任给一家人看好了病,阿霖公拿出百两黄金作为酬金。王清任婉言拒绝,说道:“巡抚大人既然如此看重我,不知能否帮个忙,请官府支持我解剖无主尸体。”阿霖公对此不解,问王清任:“有必要解剖尸体吗?” 王清任说:“很有必要。大人的病,与横膈膜有关系。只有解剖尸体,才能搞清病源,进行下一步的研究。”站在一旁的阿霖公妻子听后,对阿霖公说:“你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阿霖公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是看见了。我现在眼花耳聋,既看不见也听不见,王先生请自便吧。”

    有了阿霖公给的“特权”,王清任就能顺利进行尸体解剖研究了。王清任通过研究,了解了横膈膜的大小、形状和位置,得知它是人体内分隔胸腔和腹腔的肌膜,心肺在它上面,胃、肠、肝、脾、胰在它下面;也得知它下面并无肉眼可见的被古代医生称作血府的池子。

    王清任用地黄治好了阿霖公的病,不仅获得“特权”,搞清了人体结构,也使他创制的“血府逐瘀汤”代代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