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宋代王安石这首家喻户晓的辞旧迎新诗《元日》写于新年第一天,即大年初一。诗中提及的“屠苏”,原是一种草名。《诗话补遗》中载:“屠苏,草也。”《通雅》中有“盖阔叶草也,如今广西瑶人呼大叶似蒿者,为头苏,头苏音近”之说。这种草可以用来酿酒,称“屠苏酒”。屠苏在古代还指草庵,草房子。《通俗文》曰:“屋平曰屠苏。”《广雅·释宫》:“屠苏,庵也。”《广韵》:“屠苏,草庵也。”
屠苏酒之所以成为在除夕饮用的“药酒”,且与茅舍有关,是因古代两位名医华佗、孙思邈之故。
相传,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入酒浸制而成,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后来,药王孙思邈在此基础上又加以改进,在他居住的简陋茅舍里配制了新的“屠苏”,每年腊月,他就分送给乡亲们,告诉乡亲们用这些药泡酒,除夕进饮,可以屠绝鬼气、苏醒魂魄、预防瘟疫、逢凶化吉、延年益寿。药王还将自己配药的草房起名为“屠苏屋”。一代又一代,人们相沿成习,屠苏酒被称作“岁酒”,饮岁酒辞旧迎新,成为古代过年的风俗。
有意思的是,古时饮屠苏酒,次序很别致。南北朝时期记录岁时节令风物的笔记体文集《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长幼以次拜贺,进屠苏酒。”一般饮酒以年长为尊,先行饮用,其他人依序饮之,年轻者最后饮。而屠苏酒则与之相反,年轻人先喝,长者后喝。晋代董勋在《答问礼俗》中释曰:“少者得岁,故贺之;老者失岁,故罚之。”这种先少后长的风俗一直传了下来,唐代诗人顾况作《岁日作》诗云:“不觉老将春共至,更悲携手几人全。还丹寂寞羞明镜,手把屠苏让少年。”到了宋代,这种风俗仍很盛行。北宋文学家苏辙在《除日》诗中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其兄苏轼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诗中说:“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苏轼晚年虽然穷困潦倒,但乐观豁达,他认为只要身体健康,即便年老也不在意,最后罚饮屠苏酒自然不必推辞。南宋诗人陆游在《甲子岁元日》中曾感慨道:“饮罢屠苏酒,真为八十翁。本忧绿直死,却喜坐诗穷。米贱知无盗,云霒又主丰。一箪那复虑,嬉笑伴儿童。”该年为甲子年1204年,陆游80岁。意思是说,我都80岁了,承蒙屠苏酒的滋养和荫护,虽然穷困,但依然精神矍铄,新年里与孙辈们嬉笑娱乐,其乐融融。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韶华易逝催人老、少年轻狂不珍惜的感慨,所以给人留有深刻的印象。直至清代,这一习俗仍盛行不衰。
己亥猪年来临,春风屠苏的古典意境还会有吗?我们什么时候能在爆竹声声中、春风送暖时,举杯互敬屠苏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