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老中医》里,有中医功底又留洋深造过西医的沪上名医赵闵堂评价主人公翁泉海道:“(他)不过就是一个常州来的乡下人,有何惧之?在我眼里他就是个走街串巷,摇铃铛卖药丸,唬人骗钱的铃医而已。”翁泉海从江苏常州来到沪上行医,在未打开场面之前,被同行以“铃医”之名贬损,足见当时铃医社会地位之低下。铃医又称走方医、走方郎中、草泽医,在中国医学史上始终存在着。
铃医群体参差百态
电视剧中有一对推着车走街串巷卖狗皮膏药、大药丸子的母子,他们的手推车上挂着“祖传秘方”四个醒目大字,母亲坐在车上不停地摇铃铛,小铃医则带着喇叭卖力吆喝:“神仙丸!专治疑难杂症,三丸躲过鬼门关啊!老君贴!腰酸背疼腿抽筋,贴哪儿哪儿舒坦!”然而铃铛脆生、喇叭响亮,街上却无一人理睬他们。
有趣的是,小铃医口中号称专治疑难杂症的神仙丸,却治不好他母亲的腿疾,甚至于他声情并茂地在街头把《黄帝内经》原文倒背如流,却不知母亲所患何病。电视剧中的桥段,是对铃医的管窥式描写,有一定真实性,但并不能代表历史上整个铃医群体的水平。
铃医虽然在医术上被视为“非主流”,但在古代却是数量相当庞大的群体。因为准入门槛低,铃医这个群体中鱼龙混杂、鱼目混珠,有人具备治病疗疾的真本事,针灸、拔罐、开方样样拿手且医德高尚;有人靠着所谓的祖传秘方博概率,遇到适应症则大展身手,药不见效则患者只能认栽;还有一些人纯粹就是打着江湖郎中的幌子招摇撞骗,唯利是图,枉顾人命关天。
因此,提到铃医不能一概而论。《老中医》剧中,有人看不起铃医高小朴,他反驳道:“铃医怎么了?李时珍的祖父还是铃医呢!”李时珍的祖父确为铃医,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继承了其祖父之衣钵,也曾走街串巷给人治病。战国神医扁鹊、三国名医华佗、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子和以及清代外科治法集大成者吴师机,都曾走街串巷为劳苦大众施针授药,他们不但医术高超,医德更令人钦佩。
古代的基层医务工作者
铃医可以算作古代的基层医务工作者。他们无论寒冬酷暑都会背个药箱,手摇铜铃,奔走于邻里乡间,患者听到摇铃声便知是医者来了,如有需要便欣然迎入。
铃医治病常常“取其速验,不计万全”,但也有“使沉疴顿起,名医拱手”的惊艳之作。如宋代儒医张杲在《医说》一书中,记载了铃医用两味药帮助御医治好宋徽宗宠妃咳嗽的故事。这个故事中的铃医,给人一种做了好事却深藏功与名的朴实印象。
北宋时期,宋徽宗宠妃患嗽疾伴面部浮肿,数日难以入睡。宋徽宗命令当时的名医李防御为其医治,并言三天内治不好便要杀头。李防御无计可施,回家后惴惴不安,忽闻外面叫卖声“咳嗽药,一文钱一帖,吃了今夜就能入睡。”李防御派人买了十帖药,打开发现是一种颜色浅碧的粉末状药物。第二天李防御将其带入宫中呈给妃子服用,当天晚上其咳嗽就停止了,次日清晨面部浮肿也消退下去。几经周折,李防御再次找到卖药铃医询问究竟,才得知这止咳神药是炒蚌粉、青黛粉混合而成,如此简单却取效甚好。
现如今,虽然中医的基层医务工作者多坐堂行医,但患者如因特殊原因不便就诊,医生依然会不辞劳苦上门为其诊治。正所谓高手在民间,基层中医有很多“绝技”在惠泽大众,亟待进一步发掘并加以研究、传承。
赵学敏为铃医正名
铃医医术在古代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通常却没有著作传世,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故意隐秘其术,为了生存挟技以邀财,或者固守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教条;二是文化水平较低,能力不足以写书;三是只有医术,不通医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无法成文。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古代铃医社会地位较低,其医术常被视为旁门左道,登不上大雅之堂,即便治好病也会被误解为偶然一得,不值得成书传世。因此,没有人愿意为铃医多费笔墨,直到清代赵学敏出现。
清代赵学敏著有《〈串雅〉内外编》(成书于1759年),专门记载铃医常用验方验药。赵学敏有一个亲戚叫赵柏云,是一位铃医,医术高明,远近闻名。赵学敏与他交谈,发现他有很多真知灼见,于是“录其所授,重加芟订,存其可济于世者,部居别白,都成一编,名之曰《串雅》”。这是第一部总结铃医经验的著作。“串雅”的意思就是让摇串铃的铃医进入大雅之堂。
赵学敏把铃医的用药特点归纳为三字诀:“一曰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