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
章次公(1903~1959年),名成之,字次公,号之庵,以字行世。男,汉族,江苏省镇江丹徒人。早年就学于丁甘仁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师从名医丁甘仁、曹颖甫及国学太师章太炎先生。毕业后行医沪上;并曾执教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中国医学院、新中国医学院、苏州国医专科学校;与陆渊雷、徐衡之合力创办上海国医学院。建国后,进入上海市第五门诊部工作。1955年冬赴京工作,历任北京医院中医科主任、卫生部中医顾问、中国医学科学院院务委员等职。
章氏曾编着《药物学》5卷,收常用中药95味,每一味均介绍名称、科属、品考、产地、形态、修治、性味、成分、用量、方剂名称、作用、效能、禁忌、编者按。具有内容丰富、用语精炼、中西合璧的特点,其中不少内容被收入《中国药学大辞典》。另著有《诊余抄》一集,曾陆续发表于当时的医学杂志。门人将其部分验案整理成《章次公医案》刊行。
学术观点 ------------------------------------------------------------
一、对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之争的见解
中医界存在着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之争,由来已久。章氏认为这种派别的本身,就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他主张阐扬两家之长,而反对互相排斥。章氏虽服膺曹颖甫先生用经方的经验,但他曾说:“师治病,非仲景方不用,予虽立程门,有负期许。”他主张博采众长,不必有经方、时方的界限;对各家的特长,理应兼收并蓄。他认为金元四大家中,河间主凉,子和主攻,东垣主温补,丹溪主滋阴,分之则抱残守阙,各执一端,囿于前人之一方一法,合之而取其所长,则可随宜而施,只要胸有成竹,处方用药便能得心应手了。他说:“读古人书,或臧否人物,切不可割断历史,最重要的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前人丰富的临床经验,来扩大自己的眼界,增加治病的疗效。”又说:“《汉书·艺文志》方伎四家,为医经、经方、房中、神仙,经方之所以成为学派,乃当时对待医经家而分的,汉时任何学问,都重师承家法,医学当然不能例外。到了宋代以后,医家用《医经》的理论解释《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所谓经方、医经两家的界限,已不复存在了。仲景书确是大经大法,它对祖国医学的发展,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伤寒论》辨证论治的法则,不但为热性病的治疗定出了许多处理方法,而且也可以推广运用于一般杂病,为中医整体疗法奠定了基础,在医学上的贡献极其伟大。自叶天士总结了前人的理论,充实了许多辨证方法与治疗方药,成为温病学派,这本是经方的进一步发展。他以卫、气、营、血作为辨证纲领,也并没有离开仲景辨证论治的规矩准绳,因此必须肯定伤寒、温病学说之不可分割。温病学说原不反对施用仲景方,也并不务求清淡轻灵,说明经方与时方的界限原不存在。”到了解放以后,伤寒、温病两派之争,犹未平息,他就大声疾呼地说:“在这两种学说的矛盾中求得统一,才能对多种热性病的辨证与治疗,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如果抒它们对立起来,各立门户,判若鸿沟,我认为这种现象,在这新时代里不应该再继续下去了。”时至今日,伤寒、温病两派的无谓之争,似乎已经不再存在,这可说是一大进步,章氏开风气之先,其功实不可没。章氏在中医学术问题上是没有门户之见的,如果他的医学思想可以作为一个学派的话,那末,不妨这样说:他的特点是以“不派为派”的。他对仲景所说的“博采众方”,最为服膺,平时对这方面努力较深,故在临床上能取得显著的疗效,决非偶然。
二、对中西医学的看法
“发皇古义,融会新知”这是章氏在五十年前对中西医学问题的基本看法。这种主张,在当时无疑是先进的。章氏认为:中西医互有短长,应该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同样不应该有门户之见。他极力主张在中医学院里设置现代医学课程,使培养出来的中医新生力量,熟悉现代科学知识,这样可以更好地继承、发扬祖国医学,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服务。他认为医生治病,既要看到局部,也要看到整体,既要治病,又要治人;中医以四诊八纲、辨证论治为主,治病首先从整体着眼,这是中医的特长,但如果兼能运用现代科学的诊断,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