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膝为苋科牛膝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牛膝的根,又名牛茎、百倍、山苋菜、对节菜等。《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曰:“味苦、酸,平。主寒湿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逐血气,伤热火烂,堕胎。”
牛膝的形态特征
牛膝的植株可高达1米左右,茎直立,中部以上近四棱形或方形,具条纹,有疏柔毛,最突出的特征是茎上的一个个“关节”十分强大,粗大的膨起,又结实,又坚硬,显得强壮有力,就像牛的膝盖,故得名“牛膝”“牛茎”,像牛的膝盖一样的茎。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说:“其茎有节,似牛膝,故以为名。”
牛膝的茎节上对生分枝,叶对生,叶片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与苋菜相似,故又名“山苋菜”“对节菜”。李时珍《本草纲目》说:“其叶似苋,其节对生,故俗有山苋、对节之称。”
至于“百倍”这一异名,李时珍解释说:“《本经》又名百倍,隐语也。言其滋补之功,如牛之多力也。”
利湿通经活络
作为药用的牛膝根,呈细长圆柱形,有时稍弯曲,上端较祖,下端较细,表面呈土黄色或淡棕色,质硬而脆,受潮则变软。气微,味微甜而稍苦涩,故《神农本草经》谓其“味苦、酸”。
牛膝属于“隰草类”,即靠近水边的低湿地所生的草。牛膝生于河边、荒地阴湿处,甚至可以生长在流水的溪沟石边,自然就具有利水渗湿通淋的功效,可以治疗淋证、水肿、小便不利等病症。
自然环境造就了牛膝具有利湿的作用,加之“酸则舒筋,苦除湿热”(《本草经解》),所以《神农本草经》记载牛膝的第一作用就是治疗“寒湿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的病症。张志聪《本草崇原》说:“取名牛膝者,禀太阴湿土之气化,而能资养筋骨也。”牛膝、苍术、黄柏组成的三妙丸,具有清热祛湿、舒筋利痹的功效,专治下焦湿热的两脚麻木疼痛、痿软无力等病症。配伍独活、桑寄生、杜仲、川芎、当归、细辛、芍药等药物,可治疗风寒湿邪痹着筋骨导致的下肢屈伸不利、冷痛麻木等病症。
牛膝茎节明显膨大现象是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与其周围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牛膝茎节显著膨大的特征,不仅在它的中文种名中得到了突出的体现,而且决定了其广泛适用于腰膝酸痛、下肢痿软等病症的治疗。
不论动物,还是人类,膝盖具有支撑全身体重的作用,站在平坦的地方,左右膝盖就会承受相当于体重的负荷。而在运动时,还要承受更大的负荷。例如:步行时膝盖要承受2~3倍体重的重量,上下楼梯时则要承担3~5倍体重的重量。所以膝盖是全身承受最大力量的关节。
在古人的观念中,牛即等于大,牛是动物中的大牲口。《说文解字》说:“牛,大牲也,牛件也。件,事理也。”牛的身体大,力量也很大,耕田拉车的时候,力量主要集中于膝部,“牛之力在膝”(《本草崇原》),“牛,性顺之物也,亦大力之物也。膝之为用,承上以接下”,而“人身下体,屈伸之大者莫如膝”(《本草乘雅半偈》),在“形同而性亦近”的感应理论指导下,古人认为茎节如同牛之膝盖的植物,肯定能“健腰膝,壮筋脉”(《名医别录》),且“善治肾虚腰疼腿疼,或膝疼不能屈伸,或腿痿不能任地”(《医学衷中参西录》)。
不仅如此,牛膝还能通经活络,“走十二经络,助一身元气”(《景岳全书》),治疗“筋节间病”。对此,邹澍《本经疏证》说:“体柔韧似筋,而一线直下,上生之茎有节,下达之根无节,不用其茎,但用其根。是可知筋节间病,凡自下而上者,则以此;自上而下,长于下,短于上者,因其上行转而下达,且柔则可屈,直则可伸,安在其有不合也。”
引诸药下行
《本草衍义补遗》说牛膝“能引诸药下行”,《神农本草经疏》也说牛膝“味厚气薄,走而能补,性善下行”。牛膝为何具有“下行”之性呢?可能与牛膝为深根系植物,主根最长可达1米左右有关。这一特性,说明牛膝具有强大的穿地凿土下行的功能。清代医家徐大椿阐述其医疗原理说:“凡物之根皆横生,而牛膝独直下,其长细而韧,酷似人筋,所以能舒筋通脉,下血降气,为诸下达药之先导也。”(《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引诸药下行 牛膝就像一个向导一样,具有引诸药直达人体下半身,治疗下半身疾患的作用。《本草蒙筌》说:“引诸药下走如奔,故凡病在腰腿踝之间,必兼用之而勿缺也。”《医学衷中参西录》说:“善引气血下注,是以用药欲其下行者,恒以之为引经。”所以有“无牛膝,不过膝”之说。凡治疗下半身疾病的方剂中,每每加入牛膝以“载药下行”,使药力直达病所。
引气血下行 牛膝具有引上冲于头面、胸腹、上半身血液,或停滞于上述部位的瘀血下行,使人体气血阴阳功能恢复正常的作用。张锡纯在镇肝熄风汤中,以牛膝配代赭石、龙骨、牡蛎等诸重坠收敛之品,治疗肝肾阴亏、肝阳上亢所致“脑充血证”,莫不随手奏效。王清任在血府逐瘀汤中,将桔梗与牛膝两药同用,气血同治,升降兼顾,起到清升浊降、气血和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