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149条:“伤寒五六日,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组成为半夏、黄芩﹑人参﹑干姜、黄连、甘草、大枣,是为伤寒误下导致脾胃虚弱、寒热错杂、气机不畅的心下痞而设,是集辛开苦降、寒热补泻于一体的代表方剂。《金匮要略》中论述:“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笔者临证四十余年,半夏泻心汤是治疗胃肠病相关症状,如吞酸、痞满、胃脘痛、腹痛、呕吐、泄泻、便秘、痢疾等的常用方剂之一。
半夏泻心汤方证要点
①呕可以是呕吐,也可以是干哕或恶心。②痞是中医学专用术语,病人一般不会说出痞的概念,但其症状包括胸腹满闷、其触之无形、压之无痛、按之柔软,多因气滞、食滞、寒湿上壅、湿热困阻等导致脾胃升降失常,气机阻滞。③肠鸣,是肠间辘辘有声,还包括下腹部有胀气,大便不成形、次数多、黏腻不爽。④舌苔必须为厚腻,可以黄白相间,也可黄厚腻或白厚腻。⑤半夏泻心汤舌象应重于脉象,舌苔必须为厚腻,或白或黄均可,呕、痞、鸣但见一症即可。
半夏泻心汤加减运用
半夏泻心汤是治疗寒热错杂的主要方剂,方中半夏、干姜、黄芩、黄连辛开苦降化寒热错杂之邪。临证中根据舌苔白腻还是黄腻、口苦与不苦判断病证的寒热偏性,处方时调整黄连、黄芩、干姜的用量。
半夏泻心汤使用要点:①余临证运用半夏泻心汤的人群多为青壮年,所以方中一般不用人参,多以炒枳壳、炒白术代替。枳壳行气导滞、白术补脾化饮,二者相互导气滞,行水饮。②使用半夏泻心汤时,要加一些行气药,如枳壳、炒白术、厚朴、陈皮,使得气机调畅,湿浊得化,脾胃复健,诸症自除。③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时,余常加蒲公英10克、仙鹤草10克。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黄芩、黄连、蒲公英、仙鹤草均有抗幽门螺旋杆菌作用,但量不宜大,量大反而无功。④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糜烂性胃炎、胃溃疡,可加白及、木蝴蝶,白及有收敛、止血、生肌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及可以促进胃黏膜再生修复,木蝴蝶亦有“护膜医疡”的称号。⑤若遇青壮年患有胆汁反流性胃炎或反流性食管炎,大柴胡汤的作用优于半夏泻心汤。临证时,此二方加减后经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故还须辨证使用。
总之,凡属于脾胃气机升降不利,气机痞塞,寒热错杂者,用半夏泻心汤加减确有良效。
验案
徐某,女,32岁。2018年11月28日初诊。主诉:上腹部胀满不适1年余,加重伴口淡无味1周。现病史:患者近1年来上腹部经常胀满不适,食后更甚,郁闷不舒,心中嘈杂,晨起恶心,偶见呕吐宿食,四肢欠温。胃镜检查结果显示:浅表性胃炎伴胃食管反流。上腹部彩超未见明显异常。刻下症见:口淡乏味,食后胃脘胀满,郁闷不舒,心中嘈杂,晨起恶心,呕吐酸水,食欲不佳,自觉消化困难,四肢欠温,望其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黄,脉沉细。诊断:痞满(寒热错杂证)。治疗:寒热平调,和胃降逆。
处方:半夏10克,黄芩10克,黄连6克,干姜10克,枳壳20克,木香15克,吴茱萸6克,海螵蛸10克,炒山楂10克,炒麦芽15克,炒神曲15克,甘草10克。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2018年12月7日复诊。经上方治疗以后,患者胃脘部胀满、口淡无味明显减轻,心中嘈杂缓解,晨起恶心好转,偶见呕吐酸水,但仍觉消化困难。处方:上方加鸡内金20克、炒白术15克,7剂。
2018年12月16日三诊。患者诉胃脘部胀满明显减轻,口淡乏味症状消失,心中嘈杂已除,食欲改善,服药期间未见呕吐酸水,四肢欠温改善。再次嘱患者注意饮食结构和饮食量,保持心情舒畅。嘱上方继服7剂,不适随诊。(赵永强 山西省长治市中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