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与临床

扫一扫 二维码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术与临床
  • 2019-7•学术与临床2:国医大师-张大宁治慢性肾病六药

    时间:2019-8-9 18:05:25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作者:张勉之  浏览:

    慢性肾脏疾病是目前发病率不断上升的一组疾病,现代医学尚无疗效较好的治疗方法,但中医治疗此疾病有独特优势。国医大师张大宁在五十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介绍其治疗慢性肾脏疾病常用六味中药体会。


    黄 芪

    当代大部分中医著作都把黄芪作为“健脾补气,补肺固表”的药物,如《中药学讲义》记:“黄芪、甘、微温,归脾,肺经。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气固表、利尿、托腐生肌。”张大宁认为这种论述并没有真正表达出黄芪的功效。考《神农本草经》载:“黄芪……补虚”,这里并没有讲补什么虚,而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则明确指出:“黄芪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赢瘦,止渴,益气,利阴气”,也就是说,黄芪为可治疗“五劳赢瘦”的大补之药,又可逐五脏间恶血,即可活血祛瘀。

    医圣张仲景以其临床实践为后世树立了使用黄芪的典范。诸如黄芪桂枝五物汤、防己黄芪汤、桂枝加黄芪汤、防己茯苓汤等,都可谓肺、脾、肾并补,且有活血之力的典型方剂。明清之后的医药著作中,如《药性论》云:“黄芪内补,主虚喘,肾衰,耳聋,疗寒热,下补五脏”;《本草纲目》中,称黄芪为“补药之首”;清代张璐《本经逢源》中也特别提出:“黄芪能补五脏诸虚”;清代王清任在补阳还五汤中大剂量使用黄芪,树立了黄芪补气活血的典范。

    张大宁认为,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包括急性发作时),从中医学角度看,大多为肺、脾、肾三脏功能的失调。从这点考虑,黄芪补益中兼活血、利尿的功效,非常适合治疗慢性肾脏疾病。有许多西医在治疗该病时也大量使用黄芪制品。

    张大宁临床多用生黄芪,且遵循王清任的实践经验,使用剂量较大,一般在60~120克。


    附 子

    附子在《本经》中列为“下品”,《中药学讲义》载:“附子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慢性肾脏疾病属于中医学水肿中“阴水”的范畴,虽然在不同阶段、不同情况下有着不同的兼证,但脾肾阳虚是贯穿整个病程的病机。作为回阳救逆,补火助阳的附子实为一味重要的中药,尤其在病程的中后期。翻阅仲景之作,以附子为主药的方剂达二三十之多,如四逆汤、真武汤、麻黄附子细辛汤、肾气丸、大黄附子汤等,至今仍广泛运用于临床。

    后世医家用附子方者甚多,主要系仲景之传,如《正体类要》之参附汤、《景岳全书》之右归丸、《和济局方》之附子理中汤、《严氏济生方》之济生肾气丸等。正如清代倪朱谟在《本草汇言》中所言:“附子,回阳气,散阴寒,逐冷痰,通关节之猛药也。诸病真阳不足,虚火上升,咽喉不利,饮食不入,服寒药愈甚者,附子乃命门主药,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归原,则浮动之火自熄矣。凡属阳虚阴极之候,肺肾无热证者,服之起死之殊功。”亦如《本草正义》所云:“附子,本是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十二经络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交经络,诸脏诸腑,果有其寒,无不可治。”

    张大宁认为慢性肾脏疾病从开始到晚期尿毒症,脾肾阳虚、血瘀气滞、水湿浊毒贯穿着整个病程,肾阳虚为最重要的病机,故附子在治疗中有重要位置。


    川 芎

    川芎是活血化瘀药中一味有特殊功能的药物,有“血中气药”之称,张大宁认为其特殊之处在于既可行血中之气,又可行气中之血。《日华子本草》云:“川芎,治一切风,一切气,一切血,破癥结宿血,养新血,消瘀血”;《本草汇言》云:“川芎,上行头目,下调经水,中开郁结,血中气药,味辛性阳,气善走窜而无阴凝黏滞之态,虽入血 ,又能去一切风,调一切气。”慢性肾脏疾病日久,则易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故“行血中气、气中血,又可破癥瘕积聚”的川芎,实为治疗各种慢性肾脏疾病的常用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