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俨然空气,看不见,摸不着。
但一座建筑是一段文化的记忆,正如哥特式教堂,娓娓讲述远至罗马时代的动人传说。一座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说书人,正如故宫博物院,记录着光影岁月里沉淀下的中华深厚历史文化。
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是让中医药文化渗透事业发展脉络,融入群众精神生活的实物载体。
200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了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工作,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从绘就总体布局的“大写意”,到聚焦重点、精雕细琢的“工笔画”,基地建设正像如椽画笔,勾画美好未来。
木聚成林:让文化建设引领中医药健康发展
推开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的陈李济中药博物馆百年雕花大门,绕过广绣屏风进入大厅,时光仿佛倒流百年。大厅正面一个药台,内有“掌柜”和“伙计”在药柜前“执药”。一旁的“坐堂医师”正准备为“病人”把脉。 “这是用高分子聚酯做的人物,让游客能身临其境了解中药制药过程。”该博物馆馆长黄一文介绍,现在,每年都有超过3万人次海内外游客来此了解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医药的根基和灵魂。吹响中医药文化建设号角,让文化引领中医药健康发展,是中医药人执笔绘就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蓝图的初心。
“从2005年项目启动时的10家到现在的81家,中医药文化基地建设步入了发展快车道”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
“我们选择有深厚文化底蕴、能展示中医药文化特点、有科普教育作用的场所作为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比如文物古迹、医院等能进行中医药文物展示,百草园、药用植物园能进行中药材展示”。该负责人表示,随着基地数量不断增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基地的管理也在日益完善。“下一步,我们将在建立分类遴选标准、细化遴选要求及流程、建立评估管理机制等方面努力。”
目前,全国81家中医药文化宣传基地总面积近45万平方米,收藏展示中医药文化相关展品8万余件,年平均开放天数306天,年接待参观人次达1千余万,每年开展各类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3000余场。“在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的影响下,大众的中医药文化素养不断提升,对中医药文化认同度也在提高。”该负责人表示。
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落地生根、持久发展,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正如遍布祖国大地的星星之火,已形成燎原之势,将点燃中医药文化宣传的熊熊之炬。
风格成景:勾勒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特色画卷
朱红的柱子,灰色的砖瓦,院内药草飘香,位于北京市崇文门商业区中一套四合院内的同仁堂博物馆,萦绕着深厚的中医药文化气息。
这是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的一张侧影,画好这张“工笔画”,要用中医药画笔细细勾勒。
框架图要用中医药特色之笔起草,体现传统中医药特色。“目前,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涵盖博物馆、遗迹遗址、医疗教育机构等多种形式。”该负责人说。
湖北省蕲春县李时珍陵园、安徽省亳州华佗纪念馆等每年会举办大型公祭仪式中医药特色活动弘扬中医药文化。其他类型基地,在装修风格上,多以大气、厚重、典雅、古朴为主基调,配以屏风、窗格、雕花等传统元素;内部设中医史馆、中草药标本展示区、中医文化墙、中医古籍研究等版块。江苏省常州市中医医院注重运用廊、馆、墙的建设来展示中医药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科学价值,让群众在诊疗时提升对中医药的认知和信任。
确定好框架图,要用中医药资源之笔立栋画梁。中医药资源是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的精髓,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御生堂博物馆内藏品远至商周,近为民国时期,从宫廷药品、药具到民间医生行医、采药的器具一应俱全;陈李济博物馆展示的储藏陈皮,百年而无虫霉之变,体轻而气味清香。
此外,各基地还把科技元素与传统中医药文化相结合,通过多媒体系统,电子触摸展示平台等载体“盘活”中医药资源,让中医药文化以更容易接受的形式展现在群众面前。
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用中医药历史文化之笔运气造势,更能烘托出中医药的内涵。“同仁堂”“乐家老铺”“陈李济”等老字号牌匾背后是众多中医名家、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独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