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与临床

扫一扫 二维码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术与临床
  • 2019-9•学术与临床7:李佃贵谈浊毒理论在中医眼科的应用

    时间:2019-10-22 21:16:59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作者:宁志豪 王绍坡  浏览:

    浊毒理论由国医大师李佃贵教授首倡,其理论基础来源于李教授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和疗效观察,其诊疗方法多应用于脾胃等消化系统疾病。虽然浊毒理论并非针对眼科疾病,但中医秉承整体观念,认为人身乃一个有机整体,眼为肝之窍,乃九窍之一,亦不离人身这一整体,且《灵枢·口问》言:“目者,宗脉之所聚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言:“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故眼科疾病的诊疗亦可应用浊毒理论。同时,李教授指出浊毒之邪作用于人体,可随经络由外而内,由表及里,由局部至全身,且浊毒之邪胶结,可导致人体细胞、组织和器官的浊化,浊化的结果导致细胞、组织和器官的浊变,即形态结构的改变,如现代病理学中的肥大、萎缩、增殖及炎症等,故应用浊毒理论辨证论治眼科疾病有其理论依据。

    病因病机方面,李佃贵指出浊毒可为外邪,亦可为内邪。随着人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人生活方式的改变,天之浊毒、地之浊毒及人之浊毒,或可由外侵袭,或可由内而生,而成浊毒之证。现代生活中,非正常的气候变化,空气中残留的有害物质、饮水中含有的有害物质和土地及食物中残留的有害物质;电子仪器产生的光学刺激、电子产品产生的辐射及眼部化妆品的不合理使用等皆为外感浊毒之邪,此类浊毒之邪直接侵袭眼部,引起眼部组织、细胞的改变,同时亦可通过侵袭人体,影响人体的正常功能,致使浊毒由内化生间接影响眼睛。浊毒之邪,或因七情,或因饮食,或因劳倦,致使其由内而生,影响五脏六腑之功能,影响全身气机之升降出入,致使清阳不能上归清窍,浊阴不能归于下窍,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眼病由发,诚如黄元御在《四圣心源·目病根源》中所言:“目病者,清阳之上衰也”。同时,李佃贵又指出浊毒既是一种对人体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均能造成严重损害的致病因素,又是由多种原因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机体代谢产物化生的病理产物。浊毒之邪常与痰、湿、瘀、毒并存,此等有形实邪阻碍玄府,玄府瘀闭,则目晦暗不明,诚如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所言:“若目无所见……玄府闭密而致,气液、血脉、荣卫、精神,不能升降出入故也。”

    临床病症方面,浊毒的致病特点包括浊毒黏滞,病程缠绵;碍于脾胃,阻滞气机;常相兼夹,耗气伤阴;阴阳相并,浊毒害清;易积成形,酿久生变。麦粒肿俗称针眼,是西医的睑腺炎,中医认为其病机为热毒炽盛,临床症状为眼部的红肿热痛,抚之有硬结,此临床症状与浊毒之邪化热伤阴、易积成形特点相符。葡萄膜炎是常见的眼科炎症性疾病之一,其临床症状中角膜后KP,前房浮游物,前房闪辉等与浊毒黏滞、害清之性相符;koppe结节及bussca结节与浊毒易积成形之性相符;葡萄膜炎尤其是前葡萄膜炎失治误治后,导致继发性青光眼或白内障的发生与浊毒酿久生变之性相符。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持续的高血糖状态,变生相关的病理产物,这些有害的病理产物,隶属“浊毒”血浊之邪的范畴;视网膜动、静脉阻塞是视网膜血管疾病,高血脂、高血糖及血流学改变等是其发病的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亦属血浊之邪,血浊之邪伤人,持续日久不解,损伤脉络,脉络受损,津血疏布障碍,则痰瘀之浊由内而生,日久化毒,浊毒内蕴,则目失所养或血溢脉外,目病由生,这与浊毒之邪阴阳相并,常相兼夹,酿久生变的特性相符。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是各种原因导致的黄斑部及其附近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局限性浆液性浅脱离,其浆液性的表述与“浊毒”湿浊之邪特性相符,湿浊之邪重浊黏腻,胶着难愈,阻滞脉络,脉络不通,津血不得疏布,日久而成痰瘀之浊,痰瘀之浊日久则浊毒内生,上泛于目,损伤目窍,神光晦暗。干眼症是常见的眼表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眼部的干涩不适,临床分为泪液蒸发过快型及泪液分泌不足型,天之浊毒、地之浊毒或人之浊毒,由外或由内侵袭目窍,浊毒之邪害于胞睑,因浊毒之性黏滞,易兼夹有形实邪,易积成形的特性,胞睑之处因实邪阻塞,可见泪液分泌不足;浊毒之邪,其性耗气伤阴,侵犯黑睛,伤及津液,则可见泪液蒸发过快;干眼症日久,可伤及角膜,引起角膜炎等,其乃浊毒酿久生变之性。诸此种种,不再枚举。

    浊毒理论临床意义深厚而广泛,浊毒之邪既可为致病之因,又可为病理产物,基于浊毒理论明确疾病的病因病机,有利于疾病的临床诊疗。眼为九窍之一,亦不离人身这一整体,故基于浊毒理论运用化浊解毒之法诊疗眼科疾病,有其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学术意义,值得更加深入的学习及研究,以期挖掘浊毒理论更深的价值。(宁志豪 河北中医学院 王绍坡 河北省中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