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与临床

扫一扫 二维码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术与临床
  • 2019-11•学术与临床5:四逆散治习惯性便秘

    时间:2019-12-19 18:13:05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作者:张再康  浏览:

    习惯性便秘,又称功能性便秘,是指排便时间延长,三天以上才能排便;或排便时间不延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时间也不延长,粪质也不硬,但便而不畅的病证,且经检查未发现有器质性病变,时间持续两个月以上者。西医学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原发性胃肠蠕动功能减慢,大便输送延缓迟滞所致。

    习惯性便秘为临床常见疾病,中医多用麻仁滋脾丸、复方芦荟胶囊、通便灵、三黄片、番泻叶等治疗,疗效不理想,有些患者还会产生依赖。笔者在临床上应用四逆散加减治疗习惯性便秘取得良好疗效,以下为个人浅见。


    情志抑郁为习惯性便秘的根本原因

    现代生活中人事关系复杂,生活工作压力加大,工作多静少动,过食辛辣、寒凉、油腻等,导致情志不畅,胃肠负担重,胃肠蠕动减慢,久而久之容易形成习惯性便秘。

    多静少动的状态会导致胃肠蠕动减慢。在胃肠蠕动减慢的同时,全身的血液运行也是迟滞的。气血运行郁滞日久,会引起肝气郁结、肝失疏泄,进而引起情志抑郁。情志抑郁反过来还会加重胃肠气滞,习惯性便秘会更加严重,形成恶性循环。过食辛辣、寒凉、油腻等,导致胃肠负担过重、胃肠蠕动减慢。这在中医属于脾胃气滞,日久可影响到肝的疏泄,进而引起情志抑郁。情志抑郁反过来就会加重胃肠气滞,习惯性便秘会更加严重,形成恶性循环。笔者认为,前种情志抑郁是显性的、显著的、为人所重视的,后两种情志抑郁是隐性的、不显著的、为人所忽视的。但从中医角度来说,习惯性便秘的根本原因都可归属于情志抑郁。


    肝气郁结、胃肠气滞为习惯性便秘的根本病机

    《医学启源·五脏风寒积聚病》曰:“凡治脏腑之秘,不可一例治疗,有虚秘,有实秘”。便秘需要辨证论治,不可一味泻下。

    习惯性便秘常有心情不畅、头晕头昏甚至头痛、胸闷叹息、脘腹胀满、口出浊气、排便困难、排便时间长、时好时坏、时干时稀、脉弦等临床表现,辨证属于中医肝气郁结、胃肠气滞证。故笔者认为习惯性便秘的根本病机为肝气郁结、胃肠气滞,属于便秘中的气秘。

    习惯性便秘的兼见证候亦不可忽视。如肝气郁结日久,胃气不仅郁滞,还可致胃气上逆,使大便更加干燥难解。肝气郁结日久,郁而化火,火热耗伤胃肠津液或肾阴,津液亏虚或肾阴亏虚无以濡润大便,使大便更加干燥难解;肝郁气滞日久,则脾气亏虚,不能生化气血,气虚无力推动大便,血虚不得濡润大便,使大便更加干燥难以排出。脾气亏虚不能运化水湿,湿邪停滞,使大便黏腻难以排出。肝气郁结日久,气滞血瘀导致胃肠络脉瘀阻,胃肠蠕动功能受阻,也会影响大便排出。肝气郁结日久,气滞湿停导致湿邪蕴结胃肠,湿邪重浊黏腻,气机阻滞,胃肠蠕动功能受阻,则大便黏腻难以排出。可见,习惯性便秘在肝气郁结、胃肠气滞主要病机的基础上,可以伴有虚证,也可以伴有实证。

    常见的兼证有胃气上逆证、肝郁化火证、津液亏虚证、肾阴亏虚证、脾胃虚弱证、气虚证、血虚证、脾虚湿停证、瘀血阻络证、湿邪蕴阻证、肝气犯肺证等。这些兼证是习惯性便秘更加严重、更加顽固、缠绵难愈的重要原因,临床上要注意辨证。

    《谢映庐医案·便秘门》曰:“治大便不通,仅用大黄、巴霜之药,奚难之有?但攻法颇多,古人有通气之法,有逐血之法,有疏风润燥之法,有流行肺气之法……”


    习惯性便秘的诊断方法

    首先有长期大便的异常,或排便时间延长,或大便干结难解,或排便不畅。其次,检查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最后,具有肝气郁结、胃肠气滞证的特点。

    肝郁气滞证的临床表现:面色青黄、青白、暗黄,皮肤干燥无光泽,神经质性格(性格内向消极,悲观,易焦虑),情志抑郁或急躁,食欲好坏与情志有关,寒热往来,四肢不温或冰冷,颈肩部压迫拘挛酸痛,胸胁胀闷疼痛,少腹部胀痛,舌质坚老偏瘦,舌色稍紫或暗,舌苔薄白或薄黄少津不润,脉弦细。若夹有痰饮水湿,则脉弦滑;若夹有瘀血,则脉弦涩;若肝郁化火,则脉弦数、弦硬、弦大。妇科表现:女性月经周期不齐,经前多见胸闷乳胀烦躁,经来腹痛,经血暗或有血块等。腹诊表现:按压上腹部有抵抗和疼痛,腹直肌紧张拘挛。胃肠气滞的临床表现:脘腹胀满或胀痛、肠鸣、嗳气、恶心、呕吐、呃逆等。


    习惯性便秘的根本治法

    既然习惯性便秘的根本病机为肝气郁结、胃肠气滞,则疏肝理气、调畅胃肠为习惯性便秘的根本治疗方法。根据兼夹证候,可酌情镇降胃气、清透肝火、滋养津液、滋养肾阴、补益脾胃、补益元气、滋养血液、健脾除湿、活血通络、行气除湿、宣降肺气等,使治疗方法既灵活又准确。

    如果是胃肠肿瘤、结核、息肉等器质性疾病引起的长期便秘,通过中医辨证属于肝气郁结、胃肠气滞者,在治疗原发性疾病的基础上也可参照本法治疗。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