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结石是指发生于肾盏、肾盂及肾盂与输尿管连接部的结石,临床主要表现为腰部酸胀不适,或隐痛,或钝痛,也可骤然发生腰腹部刀割样剧烈疼痛,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根据肾结石的临床表现,属于中医石淋范畴,临床可从石淋论治本病,也可借鉴中医学癃闭、腰痛等病辨证施治。
中医认为石淋是由于湿热下注、煎熬尿液、结为沙石导致。日久不愈,伤阴耗气,终成虚实夹杂之证,常选八正散、石韦散、六味地黄丸等方药加减治疗。朱文元主任医师认为石淋的形成与肝经有密切联系,肝主疏泄,调控二阴的气化,若情志不遂或郁怒伤肝,肝气不畅,气血不和,疏泄失常,湿热邪气内蕴,不得排出体外,小便为之不畅,蒸郁下焦而成沙石。患者常表现为情志抑郁、闷闷不乐、心烦易怒,每于情志刺激则加重,胸胁苦满、口苦、腰酸、腰痛、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等,朱文元主任医师辨为肝气不疏、湿热下注,并自拟效方疏肝排石汤,药选当归、白芍、柴胡、茯苓、猪苓、车前子、白茅根等,并随症加减,常取良效,下面为三则临床验案。
典型病案一
高某,男,81岁。2014年11月14日初诊。患者患双肾结石10余年,腰部呈阵发性隐隐作痛,曾多次应用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结石始终存在。现症见:心烦易怒,情绪焦虑,口苦,失眠多梦,头脑昏沉,腰部隐隐作痛,小腹不适,小便黄,舌略红,苔黄,脉弦数。2014年11月10日B超显示双肾多发结石,最大者8mm×6mm。
辨证:肝气郁滞,气郁化火,湿热下注。
治法:疏肝解郁,清利湿热。
方药:当归6g,白芍10g,赤芍10g,柴胡10g,茯苓30g,白术10g,郁金12g,元胡12g,猪苓10g,车前子15g,白茅根15g,炒枣仁15g,生甘草6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患者服用上方6剂后,诸症减轻,其后以本方略作加减,坚持服用20剂,患者自觉无不适,B超检查显示双肾结石已无。
按:患者多方求治,疗效不佳。如不按中医理论辨证论治,而是执方索病,疾病自然不愈。朱文元主任医师细查临床资料,四诊合参,辨证准确,随症用药,是以药到病除。
典型病案二
王某,男,69岁。2014年12月30日初诊:患者3年前因尿急检查,发现左肾结石,曾应用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现患者尿急,闻听流水声则必去小便,每于紧张焦虑生气时更为显著,小便黄,腰部酸胀疼痛,小腹部不适,时有左胁部胀满疼痛,心烦易怒,偶有心慌,眠差梦多,口苦,舌体胖大,舌质红暗,苔黄腻,脉弦滑数。
辨证:肝郁血瘀,气郁化火,火热扰神,湿热下注。
治法:疏肝解郁活血,清利湿热。
方药:当归10g,白芍15g,赤芍15g,土茯苓15g,柴胡15g,茯苓15g,白茅根30g,川楝子10g,郁金12g,丹参30g,泽泻10g,车前子30g(包煎),双花30g,黄连10g,菊花10g,生甘草3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患者服用上方3剂后,不适感减轻,其后以本方加入猪苓、牛膝、地龙等,症状不断改善,坚持服用15剂,患者尿急、胁痛等症状已无,B超检查显示左肾结石较前减少,但未完全消除。
按:左胁部胀满疼痛、心烦易怒、偶有心慌、眠差梦多、脉弦皆是肝郁化火、火热扰神之象,肝主条达情志,此人尿急症状与情志变化(精神因素)密切相关,属于肝失疏泄所致。“阴器”为肝经循行之处,此人尿急正是肝经病变。无论从脏腑辨证,还是从经络病变特点上来看,本证都要责之于肝。因此,治以疏肝之法而取效显著。
典型病案三
孙某,男,46岁。患肾盂结石半年余,屡用排石药未效。现高热(39.3~39.8℃)已7天未退。曾用西药治疗热仍不降。诊见形体消瘦,面色黧黑,肤热形寒,外穿棉衣,不欲食,头晕耳鸣,目眩,腰脊酸痛,小便不利而有白浊,舌质淡白,苔薄白而滑,脉沉细微。
辨证:久病致虚,肾气亏耗,虚阳外越。
治法:求本治标,补肾固摄。
方药:熟地20g,茯苓20g,山茱萸30g,菟丝子30g,山药15g,牡丹皮6g,泽泻3g,肉桂9g,制附子9g,益智仁9g。水煎服,每日1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