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世界卫生组织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专家评估会报告》,明确肯定了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鼓励世卫组织会员国在其卫生保健系统和监管框架内考虑使用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可能性。这充分表明了中医药的客观有效,展示了古老中医的青春活力,体现了中医药在促进人类卫生健康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安全有效,中医药阻击新冠疫情贡献巨大。在我国新冠肺炎患者救治中,中医药显示了明显疗效,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的世界卫生组织评估会上,中国专家提交了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三份报告,一系列数据表明中医药治疗新冠安全有效,同时,尽早使用中医药能让轻型、普通型患者有更好的临床预后。自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我国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中医药全面、全程参与防控救治,对改善症状、加快核酸转阴、促进恢复出院等均有很好效果,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的独特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改善初期症状,运用中医药调节机体状态,提高免疫力,抵御病毒、阻断病情发展,可以减少发病或者实现不发病;二是减少轻症向重症转变,对于轻症、普通型患者,可以有效阻止其向重症、危重症转变;三是提高救治质量,通过中西医结合缩短病程,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肺炎的临床研究中,患者平均体温恢复时间、症状消失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等都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四是帮助患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在患者恢复期运用中医药特色疗法,可以更好地改善肺功能,避免引起后遗症,使用中药汤剂和热敏灸、中药精油香薰、八段锦、穴位贴敷、拔罐等非药物的中医特色疗法,在帮助患者增强体质、加快康复方面有明显效果。在近期疫情救治中,吉林省本轮疫情推动中医药深度参与新冠肺炎救治全过程。截至3月28日,吉林省对所有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100%使用中医药治疗,除中药汤剂,还提供穴位敷贴、推拿等非药物特色治疗,临床诊疗效果显著。在上海市,阳性感染者中药使用率稳定保持在98%以上,中医药深受患者欢迎。
传承创新,中医药学是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民族原创的医学科学,注重时间演进、整体认知,从宏观、系统的角度揭示人的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认识论,成为人们治病祛疾、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重要手段。历史上,中华民族屡遭天灾、战乱和瘟疫,却能一次次转危为安,人口不断增加、文明得以传承,中医药功不可没。当前,对于人类健康面临的诸多问题和困境,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价值和先进性。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就是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这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目前全球疫情仍然严峻,我国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推进重大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治疗,用科学的方法说明中药在治疗新冠肺炎中的疗效。另外,中医注重“治未病”,对一些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如肿瘤、艾滋病等,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往往能取得较好效果;中医“简便验廉”,能更好地解决基层群众的医疗问题;中医将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相结合,更能有效节约卫生资源。因此,中医药学是我国独有且富有价值的医学科学,具有深厚的理论沉淀和实践积累,对人类文明的丰富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互鉴共享,让世界共享中国抗疫经验。当前,国际社会最需要的是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团结应对疫情,全面加强国际合作,凝聚起战胜疫情强大合力,携手赢得这场人类同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斗争。“中医药走向世界,最根本靠的是疗效”,此次世界卫生组织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专家评估会,特别指出鼓励成员国考虑中国形成并应用的整合医学模式,即中西医结合模式,有效管理当前疫情,并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大流行做好准备。病毒不分国界,疫情不分种族,全人类只有共同努力,才能战而胜之。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对世界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面对疫情,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共克时艰,向世界无私分享以中医药疗法为代表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以实际行动帮助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彰显了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诚愿望。
文化自信,不断推动中医药文化发展。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显著作用,不仅增强了中国人民对于中医药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也为世界医药文化贡献了中国智慧,为促进中西文明的对话提供了一次机会。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我们要有坚定的科学自信,认识到中医的独特价值,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更好融合,坚持中西医互学互鉴、携手造福人类。我们要充分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深入梳理总结中医药学术思想,从更高、更深的层次探讨中医药辨证论治的精髓,更好发挥中医药学的原创优势。我们要强化中医药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促进形成符合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健康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加大对中医药文化宣传推广力度,保护中医文化内核,促进人们对中医药提高认识、加强应用,坚定树立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的自信。
(责任编辑:王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