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张梦雪)日前,国际权威期刊《科学通报》刊登了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与北京交通大学医学智能研究所科研团队联合研究成果《面向精准医学的中医证候本体及“病-证-方”网络关联定量计算平台》,该平台包括国际首个证候本体数据库及“病-证-方”网络关联定量计算工具,遵循中医理论特点与辨证论治规律,运用大数据技术,通过量化“病-证-方”的关联性,为异病同治、病证结合、方证对应等中医核心理论赋予科技内涵。
论文的通讯作者之一、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许海玉介绍,该平台曾被用于研究化湿败毒方治疗新冠肺炎疫毒闭肺证的作用机制,明确了化湿败毒方改善新冠肺炎多个常见临床症状的潜在作用靶点和分子机制,并发现了该方对新冠肺炎疫毒闭肺证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干预潜能。
该平台包括的证候本体数据库整理了319个证候的编码、主证、次证、舌脉、病位证素、病性证素等信息,建立了《常见中医症状-人类表型本体对照表》,以及2650对中医证候-中医症状关联、1600对中医证候-中药方剂关联等,并以此为基础实现了“中医证候-中医症状-基因-分子通路-分子网络-西医症状-疾病-方剂”等跨尺度、多维度信息关联的检索和免费下载功能。
在“病-证-方”网络关联定量计算方面,该平台以症状、基因、网络模块和网络密度等为特征向量,证实了同类证候在宏观症状表型和微观分子机制层面的相似度均显著高于不同类证候,且“方-证”对应的证候和方剂在宏观症状表型和微观分子机制层面的对应性也显著高于证候与随机组方。研究团队在平台中嵌入了以上述特征向量为基础的中医证候编码预测工具,其预测准确性可达80%;同时,还创建了“病-证”“证-证”“方-证”和“病-证-方”关联度评价功能模块,并以图形化方式呈现了中医证候、疾病、中药方剂的生物分子内涵和网络调控机制,为中医证候的客观分类、分子基础的挖掘以及“病-证-方”关联机制的科学阐释提供了技术支撑。
(责任编辑:董俊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