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扫一扫 二维码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行业动态
  • 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科技创新情况 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时间:2022-9-27 9:30:0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方碧陶  浏览:

    本报讯(记者方碧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中医药事业稳步发展,中医药的传承、发扬和创新因现代科技的融入迎来了新的机遇。在9月2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司长吴振斗、科技司司长李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陈香美,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杨洪军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科技创新情况作介绍并回答记者问。

    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结合日益紧密

    吴振斗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医药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稳步增长。国家中医药局会同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委,建设1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中医类国家医学临床研究中心、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6个国家工程实验室;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40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布局建设17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

    “十年来,通过临床和机理研究,中医药在治疗缺血性中风、非小细胞肺癌、糖尿病、慢阻肺等一系列重大疾病、常见多发病方面均取得重要进展,形成了一批中医药特色治疗方案。”李昱介绍,在疫情防控中,通过科研筛选出的“三药三方”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经穴特异性等一批重大中医理论问题得到解答,推动建立了中医络病学、中医体质学等新学科,丰富完善了中医学理论体系。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取得丰硕成果,正在进行的中医标准化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陈香美表示,要利用大数据驱动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对名中医的临床经验以及古籍进行收集、整理,挖掘出更有效的诊疗方案,留存临床医生的辨证经验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数据平台,为诊疗提供科学证据的同时辅助临床医生诊疗。

    同时,还可以通过不断优化经典方以及在临床实践中积累的宝贵数据驱动新药研制。要坚持西医学习中医,多学科交叉融合,把传统的中医药学和现代医学融合在一起,进行科学有效传承。

    多措并举提高中药质量

    十年来,符合中药特点的注册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杨洪军表示,国家药监部门积极推动改革,提出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实践三结合的证据评价体系,基于此,各类中药新药的研发路径更加明晰,评价机制更加科学合理。

    “‘十三五’期间,我国主导制定颁布了37项中药国际质量标准。”李昱介绍。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提高了中药质量,促进了中药产业竞争力和行业治理能力的提升。同时,加强中药材源头质量管理,优化中药材产区布局,推动中药质量追溯系统的建设和使用,促进中药材规范种植和生态种植。

    在促进中药临床合理使用方面,深入开展中药安全性研究,阐释中药毒性原理,构建中药临床安全风险评控系统,制定了一批基于循证证据的临床用药指南,成立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开展中医药优势病种循证评价,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

    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中医药创新离不开人才培养和创新驱动。吴振斗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有7人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中医药局打造了15个国家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和20个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遴选了149名战略型领军人才岐黄学者、100名青年岐黄学者。

    杨洪军介绍,十年来,中国中医科学院加强培养优秀人才,以青蒿素精神为人才成长注入全新动力。成立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发挥战略咨询作用,为中医药行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资源支撑。增强科技创新动力,依托重要学科组建重大攻关项目和创新团队,围绕国家重大科技需求以及重大科学问题部署重点协同攻关项目。

    李昱表示,除了深入开展古典医籍精华的梳理和挖掘,还加快推进中医学术活态传承。对包括国医大师在内的200多位名老中医、老药工的经验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并持续推动学术流派研究,构建了当代中医学术流派的评价体系。研究制定《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条例》,推动建设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数据库和保护制度,进一步完善了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体系。

    (责任编辑:董俊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