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罗乃莹)社区中医药科普既能有效发挥防治结合等作用,也能弘扬中医药文化,维护居民健康。但目前中医药网络科普内容良莠不齐,社区层面的科普服务尚不健全、地区发展不平衡、人才队伍薄弱、科普宣传和推广力度不够、调查研究有待加强。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河南中医药大学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司富春提出以下建议。
健全完善社区中医药科普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国家和地方科协组织、科普组织、社区中医药团体组织等优势,推动基层中医药科普服务工作与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融合发展。系统总结社区中医药科普实践理论和经验,建立和完善社区中医药科普服务长效机制,制定奖励激励办法,加强中医药科普服务工作的监督和评估。支持基层社区建设中医科普场馆,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化交流、养生互动、健康管理等科普活动。
加强社区中医药科普服务研究。设立社区中医药科普研究项目,进一步加强中医药社区科普服务、科普实践的调查研究工作。深度挖掘中医药预防和治疗社区常见病、慢性病、疑难病、高发传染病的基本理论知识、方法、方药和适宜技术,编写社区中医药科普知识、社区中医养生保健知识手册等。
加强社区中医药科普队伍建设。发挥院校人才培养优势,加大培养青年中医药科普队伍。鼓励中医药高校、医疗机构退休人员线上线下开展中医药科普知识讲座。鼓励中医药教师、医务人员、科研人员走进社区开展科普服务。
加强科普知识宣传和技术推广应用。制定奖励措施,鼓励支持基层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合时令节气、健康卫生宣传日等主题,围绕不同群体疾病特点,开展中医预防保健健康知识讲座、义诊等活动。丰富和创新科普宣传方式,以趣味动漫、短视频等方式向社区居民宣传生活中的中医药知识,精准推送中医健康科普内容。鼓励支持中医医疗机构根据居民的生活方式、职业、年龄等,开展疾病预防、中医食疗、药膳、推拿保健、中医体育运动等健康教育和适宜技术推广活动。
多方联动健全社区中医药科普服务网络。加大优质中医药科普资源供给。以社区为单位,建立“人才、队伍、内容、渠道、活动”一体化工作模式,以中医药科普短视频创作为重点,推动优质中医药科普创作行动计划,提供更多更优质的中医药科普资源供给。加强社区中医药科普服务网络建设,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将中医药服务资源导入社区,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新技术,将更多简便的中医药科普服务接入互联网,形成社区中医药“在线服务”模式。
(责任编辑:王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