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与临床

扫一扫 二维码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术与临床
  • 名医名方 疏肝健脾消糖方

    时间:2025-3-10 17:01:0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浏览:

    邹如政,男,1963年出生,湖北武汉人。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襄阳医院主任医师,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擅长从肝论治不育不孕症、前列腺疾病、性功能障碍、内分泌代谢病、糖尿病以及辅助生殖调理等。

    主持及参与完成省、市科研课题20项,获得省市科技奖励10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编及参编《男科疾病中西医诊疗方略》《中国妇科秘方全书》等著作10部。

    组成:柴胡15g,荔枝核15g,黄芪20g,茯苓20g,白术15g,厚朴15g,山楂20g,泽泻15g,葛根30g,天花粉20g,黄连10g,麦冬20g,山药20g,苍术15g,藿香12g,地龙10g,当归15g,丹参18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温服。服药期间禁烟酒,少食油腻辛辣、甘甜之品。

    功效:疏肝解郁,健脾散精。

    主治:脾瘅症,即糖尿病前期及早期属肝郁脾虚者。多见于形体肥胖患者,有明显的情志因素,症见形体丰腴,倦怠乏力,情绪抑郁急躁,无明显的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症状,舌淡苔白或腻白,脉弦滑。

    方解: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在中医学中归属于“消渴”“脾瘅”等范畴。糖尿病前期多见于形体肥胖的青中年患者,主要表现为血糖异常,临床症状不明显,部分患者可能伴有情志因素。临床观察发现,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与肝关系密切,情志失调是糖尿病发生的重要病因之一。

    肝失疏泄导致气血津液和精微物质的输布及代谢障碍,是糖尿病发生和发展的基本病理机制。引起肝失疏泄的原因以情志伤肝最为常见,起初表现为肝郁不达,进而影响脾的健运功能,导致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转。随后,肝郁化火,使脏腑气机功能和津液代谢紊乱,最终累及肝肾之阴,造成精血津液耗伤。如果将胰岛功能比作肝的疏泄功能,胰岛素比作肝的阴血津液,那么糖尿病的发病过程就是从疏泄失调(胰岛功能紊乱)到阴血耗伤(胰岛素分泌不足),即先为肝“用”受损,后波及肝“体”。因此,治疗糖尿病应以疏肝解郁、健脾散精为原则。

    方中以柴胡、荔枝核、黄芪、茯苓疏肝解郁、益气健脾为君药;白术、山药、厚朴、苍术、藿香、山楂、泽泻、黄连健脾化湿,葛根、花粉、麦冬益气生津为臣药;当归、丹参、地龙活血化瘀通络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疏肝解郁、健脾散精之功,用于治疗糖尿病前期属肝郁脾虚者疗效显著。

    加减:口渴多饮者加玄参、石膏、知母等;食多者加栀子、石斛等;小便频者加萆薢、黄柏、五味子等;大便不调者加枳实、大黄等;乏力者加党参、加量黄芪等。(澳门科技大学中医药学院 邹薇 陈敏整理)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责任编辑:刘茜)

    上一条:


    下一条:名医名方 益肾降浊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