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与临床

扫一扫 二维码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术与临床
  • 2017-3•医案1:刘启廷: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中风后遗症

    时间:2017-4-5 15:43:2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刘荔  浏览:

    【病案】

    王某某,男,46岁。2011年3月12日初诊。

    3个月前突然头痛眩晕、言语障碍、左侧肢体软瘫、神志恍惚,血压190/128毫米汞柱,急诊入院,经颅脑CT检查,提示脑出血,出血量约30毫升,经住院多方治疗2月余,病情稳定,头痛消失,血压维持在140/80毫米汞柱左右,肢体活动较前好转,但仍屈伸不利,酸软无力,左上肢不能持物,言语吐字不清,舌根发硬,头晕,健忘,表情淡漠,情绪不稳,时而烦躁不安,时而沉默不语,食欲尚好,大便稍干,二日一行。刻诊见患者形体虚胖,面红,精神不振,神志清,吐字含糊,应答切题,左手松软,不能持物,左下肢软瘫不能站立,左侧肢体肌肉消瘦,舌质暗红,苔白,脉涩。时测血压140/82毫米汞柱。依据舌脉症候,辨证为气虚血瘀,络脉不通,筋骨失养。治宜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方用自拟益气活血通络汤化裁。

    处方 黄芪100克,当归30克,白芍30克,川芎15克,炒桃仁30克,红花15克,广地龙15克,全蝎15克,天麻15克,桂枝15克,石菖蒲15克,郁金15克,制首乌30克,甘草10克。每日1剂,水煎二次,取汁混合,分4次温服。嘱家属配合病人做康复训练,多与之交流,每天给患者30分钟的读书看报时间,每天晚上睡觉前用中药渣煮水泡脚用。

    上方连服14剂,精神面貌较前改善,言语略有好转,情绪稳定,手能持物但不稳,仍觉偏侧肢体无力。又予上方20剂,服用方法同前,一月后来诊,肢体功能明显好转,但不能持重物和完成精细动作,饮食、二便能自理,情绪稳定,因家庭经济状况差,按上方研末配成散剂,每日2次,每次20克,沸水冲泡饮服。嘱其配合饮食、运动、心理调养,1年后来诊,病人病情稳定,言语清晰,能从事一般家务,除左手活动欠灵活外,余皆如常人。

    按 中风病,现代医学称之为脑卒中,包括脑出血、脑栓塞、脑梗塞等疾病,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好发于中老年人。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病急性发作期经过治疗后,病情稳定,但遗留下肢体偏废、失语、口眼歪斜、手足麻木、精神呆滞等一系列功能障碍性症状。

    根据中医理论,血属阴,血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故方中应用大剂量黄芪以补气养血,行气活血,收气行瘀散之功;配以当归、川芎、白芍补血养血,活血行气;炒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祛瘀止痛;广地龙、全蝎、天麻清热止痉,搜风通络;制何首乌补益精血、强壮筋骨;桂枝温阳化气,通络散痹;石菖蒲、郁金开窍益智,祛浊解郁;甘草解毒和药。诸药互相配合,可使气旺血行,瘀祛络通,诸症自可渐愈。

    益气活血通络汤是以王清任《医林改错》中补阳还五汤为主化裁而成,补阳还五汤是一剂补气活血通络的有效方剂,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病。在该方的基础上添加息风止痉、温经通络之品,意在有利于患者肢体、语言的早日康复。本方久服缓治,则疗效显著。气虚明显者,可加人参补气固脱;口眼歪斜甚者,加白附子、防风以祛风止痉;大便干结者,加火麻仁、大黄以润肠通便。

    中风后遗症的调护和预防非常重要,因患者患病后易表现出易怒、易悲、焦虑、抑郁、拒绝用药、拒绝功能锻炼甚至产生轻生之念想,对疾病的康复极为不利。因此需加强心理护理,既可提高治疗效果,又可减少复中的发生。要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对患者的心情表示理解和安慰,对患者进行启发、诱导、劝说、解释,开导,以减轻心理压力,暗示患者能够康复,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另外,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对肢体功能障碍者,应做好家庭护理,鼓励患者多运动,从日常生活、闲暇活动中有针对性地选取一些作业活动,对患者进行训练,提高患者身体的综合协调能力和精细动作能力,使患者掌握进食、穿衣、如厕等日常生活动作,最大限度地恢复肢体功能,减少致残率,有效地缩短康复期。对语言障碍的患者,应尽早诱导和鼓励患者说话,耐心纠正发音,由简到繁,坚持不懈。

    (文中所载处方、治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责任编辑:高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