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提出“从六郁治乳”理论,认为乳腺疾病发于六郁,治于六郁。
•女子属阴,以肝为先天,肝气不疏、升发太过或下降不及均可导致乳房疾病,林毅提出“治乳从气,不离乎肝”,同时又主张“不止于肝”,提出“五脏相关,多元调治”理论。
•林毅治疗乳腺疾病重视调整肝疏泄的同时强调痰湿的治疗和预防,提出“治乳需治痰,治痰先治气,调补脾肾为治痰之本”的治疗原则。
•林毅结合长期临床实践提出了乳腺疾病“脾胃”病机模式:脾胃虚弱→湿困脾胃→湿浊中阻→湿热蕴胃。
林毅,首届全国名中医,从事中医外科乳腺病临床工作50余年,是第二批、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乳腺病防治协作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擅长诊治乳腺良恶性肿瘤、乳腺增生性疾病、乳腺炎性疾病及乳腺疑难病症等。林毅在系统继承历代医家郁证学说精华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临床实践,创新性提出“从六郁治乳”理论,认为乳腺疾病发以六郁、治以六郁,拓展了郁证学说在乳腺病中的运用,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乳腺病中医诊治学术体系。
“从六郁治乳”学术渊源
“从六郁治乳”即是从气郁、湿郁、痰郁、食郁、血郁、火郁入手辨治乳腺病。郁证学说最早源自《黄帝内经》“五郁说”。东汉张仲景虽未提出郁证病名,却论述了与郁密切相关的“百合病”“脏躁”“梅核气”,所提出的治疗方药沿用至今,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到了金元时代尤其是朱丹溪创立的“六郁”学说,是郁证学说由浅入深、由理论到注重临床实际的飞跃。后世明清时代诸多医家对六郁理论做出了很多阐述和发挥,对郁证的治疗提供了新的临床思路。林毅深造于经典,博观而取约,并富于传承中求创新的钻研精神,结合多年临床体会,创新性提出“从六郁治乳”理论,对乳腺病的治疗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成为乳腺病学术思想脉络的主干。
“从六郁治乳”理论内涵
郁是乳腺病的基本病机
“从六郁治乳”即是从六郁,即气郁、血郁、痰郁、湿郁、食郁、火郁入手辨治乳腺疾病。这一理论主要源自《黄帝内经》《丹溪心法》等,是对历代医家郁证学说临床运用的拓展。乳房的经络部位与胃、肝、肾、冲任等经脉有关,乳房正常生理功能的维持及乳房疾病的产生主要与肝、脾(胃)、肾及冲任等密切相关。气血、经络、脏腑功能正常,则乳房可维持正常生理功能。若各种致病因素引起肝气郁滞,脾胃气机失常,冲任失调,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等,皆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经脉乳络阻塞,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痰湿食内生,气痰血郁结于乳房而形成结块,或气郁化火、热火内结乳房而发生乳病。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为本,气郁、痰浊、瘀血、热毒蕴结乳络为标,出现乳癖、乳岩、乳核、乳痈、乳疬等疾病。
实可致郁,虚可致郁,郁在乳腺病中无处不在。脏腑生理上协调统一,病理上相互影响,因此诸郁、虚实往往相因而病,互为兼夹。七情内伤、饮食不节、外感六淫导致肝、脾、肾功能失调,气血运行紊乱,日久气滞、血瘀、痰凝、食郁、火郁相互搏结,蕴集乳络,发为乳病,此谓实可致郁。劳倦过度或脏腑功能减弱,气、血、阴、阳皆耗损,肝、脾、肾功能失调,肾不藏精,无以灌养冲任,冲任失调,导致气痰瘀结于乳络,发为乳病,此谓虚可致郁。具体临床运用中,林毅通过辨治虚实六郁,辨证采用祛除诸郁“九法”,包括疏肝、化痰、祛瘀、清热、利湿、消食、通腑、健脾、补肾,总以平衡调治为宗,达内环境平衡为治疗目的。
治乳从气,不离乎肝,不止于肝
谈及乳房疾病,必然提及肝,“女子以肝为先天”,女子属阴,在生理上以血为体,经、孕、产、乳是其具体形式,乳房在肝的调节下出现周期性气血消长。肝气不疏、升发太过或下降不及均可导致乳房的疾病。林毅博采众家,兼收并蓄,创“治乳从气,不离乎肝,不止于肝”之论。《黄帝内经》云“百病生于气也”,《金匮钩玄》云“今七情伤气,郁结不舒,痞闷壅塞,发为诸病。”女性机体处于“气常有余、血常不足”之态。女性多敏感细腻,易情志抑郁,疏泄失常,气有余则肝气易于抑郁,血不足则肝失濡养而不能发挥其正常功能,这样极易引起肝失疏泄,影响气的功能,气机郁滞影响到血和津液的运行,则可引起血瘀痰聚,形成瘀血、痰饮等病理产物,而瘀血痰浊的形成,又可加重气的郁滞,终致瘀血、痰浊结于乳络,发为肿块。因此以气滞为先导,渐致血瘀、痰凝等相兼为患,就成为乳腺病发生发展的关键病机。故病虽言六郁,但都需理气为先。因此疏通气机对于防止乳腺病的发生、变生他证具有重要的意义。
林毅在采取痰瘀同治时,尤注意治气,如治疗乳岩、乳癖、乳核或乳痈时,在活血化痰散结,或消痈散结的基础上常配合使用疏肝理气解郁之品。选方用药常以理气活血并用,习用香附、柴胡等气分中血药,以及郁金、川芎、莪术、丹参等血中气药,同时善用青皮、枳壳、厚朴、延胡索、川棟子、佛手、苏梗、槟榔、莱菔子等理气药。临证中,重视升降相配,使上下得以贯通,如常配伍使用苏梗、尖槟榔、莱菔子调畅三焦气机,川芎、香附调畅中焦升降等,旨在气通血畅,则诸郁自消。同时治肝又“不止于肝”,主张“五脏相关,多元调治”,依据“五行生克乘侮”的理论,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临证以培土荣木、扶土抑木、滋水涵木、清金制木、疏肝敛阴五法直接或间接治肝,殊途同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