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与临床

扫一扫 二维码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术与临床
  • 2018-3•学术与临床2:大黄在儿科中的应用

    时间:2018-4-2 8:05:00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作者:吴文博  浏览:



    大黄是药中四维之一。明·张介宾曰:“人参、熟地者,治世之良相也;附子、大黄者,乱世之良将也”。大黄在临床中使用率高。

    小儿虽为稚阴稚阳之体,不宜多用攻药泻药,但是,幼儿也是纯阳之体,小儿热病具有热变速,易动风惊厥,易伤津耗液,易秽浊阻滞的临床病理变化特点。当此之时,应及时驱邪以扶正,快速截断疾病进展之机。清解热毒药除黄芩、黄连之外,有斩关夺门之力的大黄更是不可缺少的常用药。

    大黄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其性寒,味苦,入胃、大肠、肝经,有“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瘀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之功,向来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大黄的功效特点一是气味重浊,直降下行,有斩关夺门之力;二是大黄的功效与用量的大小密切相关。大黄小剂量(3克以下)以清为补;中等剂量(1~2克大黄粉冲服或6~12克煎服)有缓泻、逐瘀的作用;大剂量(15~30克)以通泻攻逐作用为主;三是不同的炮制方法、煎煮方法也影响着大黄的作用。


    单味大黄临床应用

    小儿疱疹性口炎(由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疾病):可取生大黄3克,加入50~100毫升水中煮沸1~2分钟,每天少量口服煎液不少于4次,连续2~3天,临床效果不错。小儿蛔虫病:用生花生油50毫升加大黄粉6克给蛔虫性肠梗阻患儿胃管内注入后夹管2小时,患儿在1小时内即排出蛔虫,梗阻症状立即消除。小儿便秘:新生儿便秘者用约3克大黄粉加沸水调成糊状后敷于脐部,纱布固定,24小时换药1次,3次为1个疗程,有效率为97.5%。或将大黄5~10克研粉后用醋调成糊状,贴双足涌泉穴或脐部,10~15小时后取下,有效率为94%。小儿腮腺肿大疼痛: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将大黄粉15~20克滴入少许食醋,搅拌成糊状后贴敷于耳垂,每24小时更换1次,3~5天为1个疗程。小儿脐炎:用50%酒精清洗脐部后,上敷大黄粉0.3~1克,1次/天,5天内可全部痊愈。

    另外,单味大黄还治疗淤胆型婴儿肝炎综合征及新生儿黄疸、小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小儿上消化道出血、肠功能衰竭、肠胀气、急性肾炎、高热、小儿化脓性淋巴结炎等疾病中且疗效显著。


    大黄复方应用

    大黄甘草汤,由大黄配伍甘草组成,首载于《金匮要略》,主治邪热积滞于胃肠的病症。小儿多饮多食,饮食积滞于胃肠者就在所难免,随之就会出现便秘、发热、呕吐等疾病,用大黄甘草汤治疗该病症是取邪去则正安之意。大黄配伍甘草,甘草一能缓大黄之性,二能调味扶助正气。该方药不苦微甜,小儿也乐于接受。胃肠积热型便秘,可用大黄5克,甘草3克,用开水100毫升冲泡30分钟,取汁可分2~3服,便通则停。若胃肠积滞之发热、呕吐,也可用通腑泄热大黄甘草汤,变通则热退,变通则呕吐得愈。

    配伍应用是中药的一大特点。大黄临床上可与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活血药、补虚药、化湿药、止血药、祛湿药、化痰药、理气药、温里药等多类药配伍应用,形成诸多方剂可用于治疗儿科疾病,比如一捻金(《医宗金鉴》)(大黄、槟榔、黑丑、白丑、人参),主治用于儿童脾胃不和、痰食阻滞所致的积滞,为儿科常用消食剂;三黄枳朴丸(《幼科发挥》)(黄连、黄芩、黄柏、大黄、枳实、厚朴、槟榔),主治小儿湿热成痢,并有食积;千金龙胆汤(《千金要方》)(龙胆草、柴胡、黄芩、生甘草、钩藤、赤芍、大黄、蜣螂、赤茯苓、桔梗、大枣),主治疗小儿惊风;牛黄夺命散(《证治准绳》)(牛黄、白牵牛、黑牵牛、大黄、槟榔),主治小儿马脾风;可保立苏汤(《医林改错》)(黄芪、人参、白术、当归、白芍、山茱萸、薄荷、酸枣仁、枸杞、破故纸、核桃肉),主治阳虚小儿慢惊风等。(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