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与临床

扫一扫 二维码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术与临床
  • 2019-4•学术与临床12:著名中医学家——米伯让:融通寒温为一炉,法宗仲景治湿温

    时间:2019-5-9 18:00:08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作者:呼兴华 丁辉  浏览:

    米伯让先生(1919—2000),中国著名中医临床家、理论家和教育家。1919年,米伯让出生于甘肃张掖,原名锡礼,字和享,晚号石斋,祖籍陕西泾阳县人。米伯让早年攻读经史诗文,因父母相继病故,立志学医。1936~1939年曾拜师三原大医李新甫门下学医,另随泾阳名儒张果斋、赵玉玺诸先生研读经史。1942年,米伯让拜师近代伤寒泰斗黄竹斋(1886~1960年),直至1955年黄竹斋调至北京西苑医院,师徒共处十三载,其间米伯让除了深研《内》《难》《伤寒》《金匮》等医学典籍外,曾跟随黄竹斋先生于长安少陵塬筑窑而居,尝于民间巡诊问疾,侍诊左右,理论根底逐渐深厚,临床经验日渐丰富。1943年,经考试获国民政府卫生部颁发医师证书。

    湿温证治辑要由来

    黄竹斋曾于1934年因缘际会得授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十六卷,此版本被认为是近代发现的3种《伤寒论》古本之一。米伯让秉承先师遗愿,对于仲景学术及《伤寒杂病论》颇有研究,借天时地利之便,较早关注对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的学习与实践。米伯让撰有《四病证治辑要》一册,对白喉、痢疾、鼠疫、湿温予以集解,其中“湿温证治辑要”一篇分别以释名、原因、症状、脉法、治方、验案、结论等为题,旁参广证,对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温病”“湿病”之理法方药进行详细辨别,并结合临床验证,附以心得。此篇内容对当今外感温病与内伤湿热的诊治提供解决思路,值得我们继续挖掘与学习。

    湿温证理法方药

    湿温证的病因病机:“湿温证治辑要”篇首解释湿温证的病名与形成可能,指出湿者与温者之证机不同,“湿者与水异名而同类,温者本冷而使暖之谓。”湿温证的形成原因,包括两种情况,其一素体有内湿加以温热外袭,其二先伤湿后受温热外热既侵,内湿相感搏而成。原文附录《脉经》《医门法律》《温热经纬》等与湿温病名相关条文。显而易见,此处湿温证与现代中医温病学所说湿温证范围更广。

    湿温证的临床表现:“湿温证治辑要”篇收载《叶天士本活人书》《温病条辨》《温热经纬》所云。比较而言,《温病条辨》云:“湿温病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者。”以及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温病脉证并治第六》云:“病温其人素有湿,发热,唇焦,下利,腹中热痛,脉大而数,名曰湿温。”此处湿温病与现代中医内科学之内伤湿热证更为接近。

    湿温证的脉象表现:“湿温证治辑要”篇收载《难经》《温病条辨》《时病论》所云以供参考,尤其《时病论》所云:“是病之脉,脉无定体,或洪,或缓,或伏,或细。”恰恰说明湿温证是多种多样、发展变化的,脉证之间绝非一一对应关系,需要医者用辨证的思维来分析。

    湿温证的选方用药:“湿温证治辑要”篇收载处方两首,其一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之猪苓加黄连牡丹汤,其二《温病条辨》之三仁汤。猪苓加黄连牡丹汤用猪苓、茯苓、滑石、泽泻,渗湿利水;阿胶、黄连、丹皮润燥清温,化湿清热并举,对于湿温日久,属湿热并重且伤阴者较为适用。三仁汤用滑石、通草、薏仁、竹叶渗湿利水清热,以杏仁、蔻仁、厚朴、半夏、辛燥之味宣畅气机,对于湿温初起,邪在气分,属热重于湿者较为适用。

    湿温证证治验案:“湿温证治辑要”篇另附猪苓加黄连牡丹汤治疗验案,“1949年10月6日,张子琴君,来所求诊,余查其证,发热唇焦,舌黄下利,腹痛,肛门灼热,脉大而数,断为湿温病,依仲圣法投以猪苓加黄连牡丹汤方,遵法煎服,一剂,八日后复诊,诸证痊愈。”

    “湿温证治辑要”篇末尾,米伯让提出:“学医者但能仲圣之经为则,其余活人济世之术,庶不差矣”。此即以“六经钤治百病”,是对伤寒六经辨证体系的创新。

    寒温一体的应用

    1963年,米伯让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工作期间,在对陕西汉中钩端螺旋体病防治中,提出“秋温时疫”说,并首次提出汉中钩端螺旋体病的中医证型(伏暑、湿温、温燥、温黄、温毒、暑痉)和相应辩证施治方案。1963年,关于陕西周至县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治,米伯让提出“温毒发斑夹肾虚病”说,并提出具体治则治法。据此窥见先生寒温一体,学术圆润之境界。

    米伯让从医60余载,精研歧黄,学验俱丰,医术精湛,尤重医德,在中医界享有较高声誉。2019年,米伯让诞生一百周年及逝世十九周年。爰作此文,以为纪念。(呼兴华 丁辉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文献信息所)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