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与临床

扫一扫 二维码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术与临床
  • 2019-4•学术与临床11:著名中医学家——米伯让临床经验概述

    时间:2019-5-9 17:55:29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作者:陈金锋 刘超峰 范虹 雷鹏  浏览:


    编者按:米伯让(1919—2000)是我国著名中医学家,长安中医学派代表性传承人,生前曾任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院长。他在继承陕西名老中医黄竹斋临证经验基础上尊古创新,曾深入灾区用中医药救治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在治疗温热病、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方面多有建树。值米伯让先生百年诞辰之际,特刊发米伯让学术思想专题,以资纪念。


    米伯让教授是当代著名医学家,他将一生献身于中医药事业,在中医临床方面经验非常丰富,不仅精通伤寒经方的应用,还擅长用中医药诊治急性热病。值米伯让先生百年诞辰之际,一起回顾先生的临床经验。


    中医防治急性热病

    1959年冬,陕西黄龙地区等地克山病暴发流行,死亡率很高,米伯让主动向组织要求深入疫区用中医中药进行防治。在治疗克山病方面,他通过中医临床治疗的反复验证,提出了克山病之病因是由于饮食劳倦、不服水土以及内伤脾胃,中气不足,进而累及心脏,结合疫区独特的外因所构成的一种地区性的慢性的虚衰疾患,属于中医虚劳内伤病范畴,创造性的用艾灸疗法和姜黄汤、硫磺散、正阳散治疗急性克山病合并休克。

    1963年秋,陕西汉中地区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米伯让带领医疗队深入疫区。在治疗钩端螺旋体病时,他根据数年的反复实践和研究,首次提出钩端螺旋体病分为伏暑、湿温、温燥、温黄、温毒、暑痉六种证型,并认为本病具有热淫所胜,伤津耗阴之特点。在治疗中他始终把握“存津液、保胃气”和扶正祛邪这一中心环节,使高烧多日的患者不需输液,而临床无脱水现象,纠正了“中医只能治慢性病,不能治急性传染病”的偏见。

    1964年,陕西咸阳地区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米伯让用中医治疗确诊患者82例,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在流行性出血热方面,通过三年的防治观察,他首次提出该病的中医病名为“温毒发斑夹肾虚病”,指出了卫分证(发热期)的治疗是防止以后各期出现被动局面和提高治愈率的关键。根据观察本病发热期热将退时即出现休克期的转化特点,提出用银翘散加党参、杭芍、升麻、葛根作为治疗本病发热期和预防时的主方。经临床验证,这一疗法确有显著效果。


    对《伤寒论》研究贡献大

    米伯让继承黄竹斋研究《伤寒论》遗志,毕生弘扬仲景医学。他主张以六经治百病,并认为六经是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理论上发展起来的,是根据热病过程中正邪消长、部位深浅等划分的六个病理阶段。三阳即太阳、阳明、少阳,是病变的部位;三阴即太阴、少阴、厥阴,是病变的质体。米伯让结合西医学研究认为太阳统躯壳体表,故六淫之邪从此而入;阳明统咽至肛门、内至肠胃,故饮食之邪多受之;少阳统躯壳表里、脏腑之表,所谓三焦居半表半里,六淫及饮食之邪皆可致病;而三阴中太阴属营养系统,少阴属血液循环系统,厥阴属神经系统。

    六经发病机制的关键是正邪相争的问题,辨证应根据各经主证和疾病发展演变规律来判定。治疗三阳证以祛邪为主,用汗、下、和三法;治疗三阴证以扶正为主,用温、清法。这些学术论点,对后学全面正确的理解六经的生理、病理、辨证、治疗大有裨益。


    温病辨证论治经验

    米伯让认为,导致温病发生的原因不外乎外因和内因两大方面。外因指温毒、疫疡之气、气候偏胜、饮食不节、过度劳碌、情志刺激等;内因是人体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因素导致机体阴阳平衡失调、营卫不和,故卫外功能降低,温毒疫病之邪则易于乘虚侵袭,伏于人体,分布三焦,待气温反常或饮食劳倦等诱发而可成病。

    重视温毒是米伯让审证求因的一大特点。米伯让宗《伤寒杂病论》“温病有三:一日春温,二曰秋温,三日冬温,此皆发于伏气”之旨,认为钩体病、出血热的发病皆因肾虚邪伏,新感引发,伏邪外越。此说不但再次证明温病伏气理论的正确性,而且为当今治疗出血热首用辛凉透达方药提供了理论依据。

    卫分解表同补益与外透并用

    米伯让认为治卫分证应于解毒剂中加补药及外透之品。米伯让在治疗温毒发斑夹肾虚病(流行性出血热)早期,均以银翘散加党参、白芍、升麻、葛根作为主方。

    气分应泄热养阴益胃

    米伯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