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与临床

扫一扫 二维码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术与临床
  • 2019-6•学术与临床3:国医大师张大宁:中医学是以“证”为核心的医学体系

    时间:2019-7-5 17:18:54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作者:张勉之  浏览:

    中医学的特点、特色和优势是什么?多年来中医药学术界众说纷纭,其说不一。张大宁认为中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根本的“特点(包括特色和优势)”是以“证”为核心的独特的医学科学体系。


    特点、特色、优势的概念

    “特点”“特色”“优势”均为近代用词。“特”字最早见于《周礼·夏官司士》:“孤卿特辑大夫”,注:“特辑,一一辑之”;《尔雅·释水》曰:“大夫方舟,士特舟”。《庄子·逍遥游》曰:“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特在这引申为专一、专为,如《后汉书·陈忠传》:“若有道之士,对问高者,宜垂省览,特迁一等,以广直言之路”,《国策·秦策》:“我特以三国城从之”等。

    《现代汉语词典》将特点解释为“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特色解释为“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二者区别不大,都有“独特”之意,但“特点”范围更大一些,“特色”以“风格、形式、独特”更多一些,究其本质,很难完全区分。张大宁认为“特点”“特色”就是“不同于”别人的地方。

    “优势”也是一个近代用词。考“优”字,当作“优良、优感、美好”讲。《汉书·王贡两龚鲍传》曰:“王贡之材,优于龚鲍”,《晋书·束晢传》曰:“参名比誉,谁劣谁优”等,都是这个意思。“势”字当作“态势”讲,如《孙子·势篇》曰:“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园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优势”解释为“优胜于、优良于,也就是高于别人的地方。”

    综上所述,“特点、特色”应当是“不同于”别人的地方,或者解释为“突出的地方”,只要“突出”,基本上就可以解释为“特点、特色”;而“优势”则应解释为“高于”“优越于”别人的地方,既“不同于”,又“高于”,就算为“特点、特色和优势”。


    中医学的特点、特色、优势

    中医学“特点”的内容,多见于中医院校教材《中医基础学》和各种有关中医学术著作中论述。《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说:“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中国古代哲学的指导下逐步形成的,来源于临床实践,反过来又指导着临床实践,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教材中将整体观念又具体分解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和“人与环境(包括自然和社会两部分)有密切的联系”两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将辨证论治定义为:“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和其他医学体系比较,中医在辨病论治、辨证论治和对症治疗三种手段中,最重视辨证论治,而且对辨证论治用得最多。因此,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理论体系的一大特点”。书中还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恒动观念”,意思是指中医学在探讨人体生理、病理时均包含“不断变化”的观点。这虽然也有一定道理,但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过程中实际已经暗含了“不断变化”的概念。所以,在其他中医著作中,很少引用“恒动观念”这一观点。

    中医学“优势”的提出,是近二三十年的事,过去都只是谈“突出中医特色”,不谈“优势”。张大宁从20世纪80年代就不断地提出:“仅仅特色是不行的,特色是讲不同于西医学的地方,要存在、要发展,单单不同于是不行的。要表现出高于,要有高于西医学的地方,也就是要有优势。有优势中医学才能在激烈竞争的医疗市场中,占有自己的位置,才能得到发展。”他经常说:“中医学虽然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内涵,但他绝对不单单是传统文化。”他是一门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一门有着重大实用价值的科学,是一门能治病、能防病、能康复、能养生、能延年益寿的医学科学。他不是京剧、国画、中式家具。人们可以坐在沙发上欣赏着硬木太师椅,而不须坐在太师椅上,但中医不是太师椅,必须要既能欣赏,又能实用。要能治病,而且要高于西医,这才是中医学的真正优势。”

    至于中医学的“特点、特色和优势”是什么?张大宁认为,中医学的特点、特色和优势很多,但以“证”为核心的医学体系,才是中医学的根本特点、特色与优势。


    证的确立和辨证论治的形成

    关于“证”概念的确立和“辨证论治”体系的形成,张大宁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最大、最根本的贡献是什么?不是六经辨证、不是有效的经方,不是对某些病症的论述,而是确立了证的概念,确立了辨证论治的诊治原则,从而奠定了整个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形成。”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首先将临床常见病症分为两大类——外感病及杂病,即后世的《伤寒论》及《金匮要略》。外感病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确定了原则,即《素问·热论》中的“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取名“伤寒”,也就是广义伤寒。然后将外感病中的各个症状、脉象等,以《内经》中的理论进行分析归纳,形成六种类型的“病”,即六经病。这实际上是“证”,张仲景根据这些“病”“证”变化的规律,提出六经传变的理论,即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并以此作为外感病辨证论治的纲领。十二经又联系了不同的脏腑,这样就把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与整个脏腑经络联系起来。这种把零散的症状、体征进行中医理论的分析归纳,抽象升华出高度概括的不同的“证”来,然后根据不同的“证”,确立不同的治疗法则,从而制订不同的方剂,配合运用不同的药物或其他治疗方法,这个系统完整的临床思维过程,就是“辨证论治”。而辨证论治的发明者、实践者,正是医圣张仲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