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国医大师徐经世是我国著名中医内科学大家,出身于中医世家,系安徽中医徐氏医学第三代传承人。他在中医肝病方面继承了先贤之精华,多有研究,颇具心得,创立了治肝“三十二字法”等,丰富和发展了当代中医肝病学理论。现将徐经世有关中医肝病证治规律、治疗法则等独特认识整理总结如下,以供同道学习。
肝的生理特性
肝之生理功能覆盖面广,为将军之官,主司谋虑。徐经世在临床杂病中不仅提出妇科诸病从肝论治,内科杂病也有很多可以从肝论治。
首主疏泄
从五行来说,肝属木,木宜调达,不得曲直,以调为畅,主以疏泄。而在精神情志方面,人的一切谋划和行动,都取决于肝胆的施令。所谓出谋在肝,行动在胆。胆属六腑之一,又有“奇恒之腑”之称,主有决断之权。胆是一个中空的器官,功能为贮藏和排泄胆汁,与肝同主疏泄,以助消化。所谓疏泄,简而言之即是疏通调达,人体水谷消化、气血流通、水液代谢、冲任二脉功能运行均赖于此。
阴阳互动
“阴阳”二字,内涵深奥,《素问·阴阳离合论》所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人体病理现象的产生同样根源于阴阳的变化。
肝为体阴用阳之脏,阳主动,动则有为;阴主静,静则有守。“体阴”是指肝的阴血和阴液,以阴的物质来促使阳之运动。因阳无物,其动力赖于阴液带动。肝为五脏贮藏精微物质,被人身各组织利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然五脏的精微既要保持充满,又决不能因满而壅实。那么,如何保持满而不实?则当需依赖于肝胆的制化和疏泄。生中有制,制中有生,方能运行不息,使人的生命活动处于常态。言及肝藏血,以女子器官的需求为例:肝藏血起到调节冲任,控制经潮作用,并化精入肾,达到乙癸同源,阴阳互根。
主司内外
筋属于肝,与骨相合是人体外形的主要支架。肝之脉络,上入于目,交至巅脑,循经而下荣于爪甲,并入于阴,归宿于下。
故肝在人体结构和生命活动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尤其与女性的生理特点有直接关联。
肝病病因
中医学认为肝病的病因有内外,内为七情内伤,外由六淫所侵,首以风淫为患,内伤多由情志所致或生活失节所影响。肝主情志,其条达之性可以调畅脏腑气机,使之平衡。调肝是多病种治疗、康复的重要策略和法则,如清代周学海所著《读医随笔》明示:“医者善于调肝,乃善治百病。”今之学者对肝病产生原因归纳为二:一是化学物的产生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并引起疾病谱的变化,其危害增多,常常引发肝损害;二是现代不良生活方式,高热量饮食及体力支付过少引发肥胖及脂肪肝的流行。
病因是病机的元素,以因求机这是中医治病的前提,而如何辨明病机又是治病求效的关键。如见积聚性疾病要知其形成是由无形之气所决定。阳不化气,故阴成形而不化。所以,析因求机是做好中医临床的重要环节。
风淫为肝病之首。如何认识“风”,可用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来理解。风为百病之长,为诸邪致病的先导,透过腠理侵袭人体,或在皮肤,或在经脉,或在脏腑,变化多端,无处不及,治疗所运用的祛风药也像风一样,徐徐透散而除之。
肝病病机
若欲知人之病,先知人之常。对于病机之辨,具体而言即是辨“机微”“机关”“机宜”。
辨“机微”:本着“有诸内者,必形于外”的原则,司外揣内,仔细分析四诊所得资料,尤其要重视那些不易察觉或容易被忽略的变化,见微知著,从而得出正确判断。
辨“机关”:在面对采集到的各种繁杂症状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其最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除关键,即所谓“擒贼先擒王”,从而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