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180条云:“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章虚谷《伤寒论本旨·阳明篇》中解释:“胃家者,统阳明经腑而言也;实者,受邪之谓。”
“邪气盛则实”,这是《素问·通评虚实论》中对“实”所下的定义。据此,我们认为“实”解释为“受邪之谓”应该是合理的。“胃家实”解释为“胃家”受邪导致的相关病变也就顺理成章了。邪可以包括寒邪、热邪、湿邪等。这与一般认为的“胃家实”主要指实热症大相径庭。白虎汤、三承气汤、茵陈蒿汤、麻子仁丸等都是阳明病的代表方,除了这些,阳明病还有一个重要的代表方,那就是:吴茱萸汤。
本文主要讨论阳明寒实症。
先来看一些条文:
第190条:“阳明病……不能食,名中寒。”
第191条:“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胃中冷……”
第194条:“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
第195条:“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上述条文明确说到了“阳明病”的“寒”“冷”“迟”等。如何治疗呢?现存条文中能找到线索的只有第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神农本草经》言其“味辛,温。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名医别录》言其“大热,有小毒。主去痰冷,腹内绞痛,诸冷实不消,中恶,心腹痛,逆气,利五脏。”可见吴茱萸为辛热之药无疑,而吴茱萸用到一升、并且以吴茱萸名方的吴茱萸汤也定是辛热之方无疑。除了“食谷欲呕”,其他阳明寒证条文中提到的“食难用饱……”“小便不利、小便难”“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不能食”等症状是否都可以用吴茱萸汤来治疗呢?答案是肯定的,下面请看三则应用吴茱萸汤的病案。
典型案例一
患者谷某,女,44岁,主因“全身散在斑丘疹、鳞屑伴瘙痒35年”,于2018年7月31日以寻常型银屑病求治。患者1983年发病。始于头部,及前胸,后皮损逐渐遍布全身。一直口服青黛丸,不间断治疗。
初次门诊,先嘱其停所有药物4周,然后再来。开药首先服用理中汤40剂(逐渐加量,广汗法之“将息法”服用),目标为“腹中温”;后以理中方偏里、力量比较温和,改为吴茱萸汤(逐渐加量,广汗法之“将息法”服用,最多加到1天10剂),感觉身体越来越温暖。早先服寒凉之药时经常有口腔溃疡及上焦热症,服下火药效果不显,从服用吴茱萸汤后未再上火。基础体温也从原来的35.9℃升至36.4℃,银屑病皮损亦获得“不治而治”逐渐消退的佳效。
该患者服用寒凉药物经年,“胃家”“寒实”当无异议,本例以吴茱萸汤将息法服用的成功案例可供大家参考。素易上火,易被误诊为热症,但是临床实践证明,素易上火者,多为郁热,而郁之中寒郁并不少见。
典型案例二
患者姜某,男,39岁,主因“全身散在斑丘疹、鳞屑伴瘙痒29年”于2017年5月25日以寻常型银屑病求治。
患者10岁时感冒发烧引起背部出现散在红色丘疹,辗转多地治疗,病情时好时坏,上大学时因为居住环境潮湿加重。
初次门诊,先后服用桂枝茯苓丸加减、大青龙汤变通方加减、阳和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六君子汤、四君子汤、越婢加术汤、防己黄芪汤加减、清暑益气汤、栀子豉汤等方,身体越来越好,皮损逐渐消退,但是消退较慢,后改用吴茱萸汤加量服用,服后明显身体变得温热,大便通畅,睡眠好转,皮损明显消退。体温也由原来的36.1℃提高到36.6℃。
该患者辗转多地治疗29年,当前治疗银屑病多用寒凉药物,故“胃家”“寒实”当无异议。在广汗法研究室治疗时,用了很多方法,但见效最显的当为吴茱萸汤的治疗。此案颇耐回味,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吴茱萸汤治疗“胃家”“寒实”的作用。
典型案例三
患者王某,女,23岁,主因“全身散在斑丘疹、鳞屑伴瘙痒10年”于2018年11月12日以寻常型银屑病入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