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

扫一扫 二维码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中医药文化
  • 名医唐宗海赋

    时间:2022-9-16 15:39:0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杨殿兴  浏览:

    成都中医药大学博物馆展陈的当代画作《唐宗海著书图》。

    杨殿兴致敬唐宗海书法作品。

    西蜀大地,才俊盈群;彭州宗海①,杏林奇人。

    少小勤学,师从乡里名宿②;舞象得志③,考取秀才声钧。博学能取长舍短,好古不厚古薄今。高中进士④,不为博取功禄;勤求医理,甘心救助民亲。

    贤德医善,孝悌人伦。为救父患,潜心研究血证;倾尽心智,博学撰著宏文。血证大论⑤,两类病因详辨⑥;治病求本,四则治法细斟⑦。公之于世,医家传抄钦佩;救治于民,患者获愈感恩。止血第一,存血保命;消瘀第二,祛瘀生新;宁血第三,审因斫乱;补血第四,养营续薪。游学江南,医名大噪,申沪黎庶受益;广施仁术,桴鼓相应,容川医术称神。

    西学东渐,首倡中西融汇;中学西进,明言长短各分。主张损益乎古今,广纳博采;力求参酌乎中外,存精取真。西医长于“形迹”,重视解剖实象;中医长于“气化”,强调功能氲氤。擎中西汇通一帜,医家唱和,开宗立派⑧;著中西结合五书⑨,学术融通,择善合殷。《中西医判》⑩,汇通医道精粹;《浅注补正》,明理经典至珍。

    《方证通解》,容川力作遗贝;手抄孤本,宝籍流落烟尘。“宗海学会”,寻踪觅迹;广汉福地,枯木逢春。六经为纲,表里寒热虚实,分经辨证;八法立则,汗下温清消补,治本求因。上本灵素要旨,下参各家妙陈。间出己身高见,补遗方证独存。内容宏丰,古方今法赅备;医理通解,东学西识互论。抄本付梓,若珍珠出蚌;高论彰显,似花蕊吐纷。

    巍巍乎,一代举人,清史留得医名在;荡荡乎,九州大地,杏林盛传天下闻。

    歌曰:

    巴蜀名医进士身,中西融汇奠基人;

    星移物换光阴老,留著清风日月新。

    蓉城雅兴轩

    二〇二二年孟秋

    注释:

    ①彭州宗海:唐宗海(1846—1897),字容川,四川彭县(今彭州市三邑镇)人,晚清进士,著名中医学家,中西医汇通学派先驱。

    ②师从乡里名宿:少时从师广汉李本生习儒,复从新都名宿王利堂习理。

    ③舞象得志:舞象,指男孩15~20岁之际。唐宗海16岁(1862年)考取秀才。

    ④高中进士:光绪十五年(1889年)考中进士,授礼部主事。

    ⑤血证大论:1884年,唐宗海著成《血证论》共八卷。因其父得血证,潜心研究血证11年,始成此书。

    ⑥两类病因详辨:唐宗海主张,血证不外两大类:一类是血溢于体外,如吐血、咳血、唾血等;一类为各种瘀血、蓄血等。

    ⑦四则治法细斟:唐宗海通过对多种血证的治疗,摸索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大法则。

    ⑧开宗立派:唐宗海首倡中西汇通学说,学者应之,如朱汶文、张锡纯、恽铁樵等,形成了中西汇通医派。

    ⑨著中西结合五书:唐宗海著有《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包括《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血证论》《本草问答》《伤寒论浅注补正》《金匮要略浅注补证》。

    ⑩《中西医判》:即《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又名《中西医判》,1892年刊行,为中国最早的汇通中西的医学著作。

    《浅注补正》:即《伤寒论浅注补正》《金匮要略浅注补证》两书。

    《方证通解》:即唐宗海撰著的《六经方证中西通解》,为其子孙后人及门人手抄所保存,几经浮沉。于1983年由“唐宗海学术研究会”整理刊印,得以问世。

    “宗海学会”:即“唐宗海学术研究会”,整理刊印了《六经方证中西通解》,功不可没。

    广汉福地:广汉市,四川县级市。《六经方证中西通解》手稿,唐氏后人在抗日战争期间保存在广汉好友处,几经传抄,1983年在广汉卫生局的主持下,经由“唐宗海学术研究会”研究整理,得以刊印。

    清史留得医名在:《清史稿》将唐宗海列名记述。其好友刘光第(“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称赞他“活人有奇术”。(杨殿兴  成都中医药大学)

    (责任编辑: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