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与临床

扫一扫 二维码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术与临床
  • 李佃贵分型论治丹毒经验

    时间:2022-9-16 15:36:0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王大庆 刘小发  浏览:

    国医大师、河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李佃贵,结合临床经验首创“浊毒理论”,指导治疗多种疑难杂症,疗效显著。笔者有幸跟随李佃贵学习,现总结以浊毒理论为指导治疗“丹毒”用药浅析如下。

    病因病机

    丹毒是中医的病名,是以患处突然表皮灼热伴随肿胀,颜色鲜红,病界清楚成片,色红如丹砂,蔓延速度快为主要表现的急性感染性疾病。由于患处表皮灼热,色红如丹砂,因此得名丹毒。中医浊毒论学说创始人李佃贵认为,丹毒患者多因正气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外感湿热之邪等诸多因素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脾胃气机壅滞,脏腑功能及气血功能失常,使体内生理或者病理的产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日久导致浊邪蕴积体内,结滞脉络,阻塞气机,缠绵日久,气滞血瘀、湿阻、浊聚、食积、痰结、郁火诸症蜂起,胶着不去而酿毒邪,而最重要的莫过于浊毒之邪。浊毒之邪伏于营血而发病,毒由热邪或浊邪演变而来,即热为毒之渐,毒为热之极,故热灼血脉,迫血妄行,血溢脉外,离经之血瘀阻于肌肤,因此临床上表现为红色斑疹。另因湿浊不化,日久酿生浊毒,因为浊毒客与皮肤,搏与气血,邪风随之而上,阴滞于阳,发为丹毒。由于浊久生热,热极生风,很快病气游走全身,如虚热会痒,实热会痛。由此可见,正气不足、阴阳失调是丹毒的发病基础,而浊毒是丹毒的致病因素。

    临床常见丹毒病发的症状特点是:病发急聚,起初有恶寒发热、头身痛、胃纳不香、便秘溲赤,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滑数或者洪大等全身症状。继之局部皮肤会出现小片红色斑块,随着病情发展成大片鲜红色斑块,轮廓边界比较清晰,患处皮肤表面略高,按压皮肤红色会减退,松手后立即恢复红色。

    分型论治

    李佃贵提出治疗丹毒总原则是化浊解毒、清热凉血、疏肝利湿、扶正祛邪。丹毒常见证型有:风热浊毒蕴证、肝经浊毒蕴证、湿热浊毒蕴证。

    风热浊毒蕴证:发于头面部,肤红灼热、肿痛,偶有发生水疱、眼袋浮肿,甚则睁眼困难,时有畏寒、发热、头痛等症状,舌红、舌苔薄黄、脉象浮滑数。常用药有黄芩、黄连、陈皮、甘草、玄参、柴胡、桔梗、连翘、板蓝根、马勃、牛蒡子、薄荷、僵蚕、升麻。

    肝脾浊毒蕴证:发生在胸腹或腰胯部位,皮肤大片红肿,表面灼热、肿胀、疼痛,常伴有口干、口苦的症状,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中药内服使用疏风、清热解毒药如金银花、板蓝根、决明子、玄参、金银花、连翘、马齿苋、地骨皮、薄荷、夏枯草、蒲公英等。或清肝泻火利湿,常用药有龙胆草、柴胡、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等中药。

    湿热浊毒蕴证:好发于下肢,患处红肿、灼热,有时可见水疱和红紫斑,甚则皮肤溃烂化脓或者坏死,浊毒胶着的人会反复发作形成下肢象皮肿,同时伴有发热、食欲不振等症状,舌红、舌苔黄腻,脉滑数。常用药有茯苓、车前子、金银花、牛膝、紫花地丁、萆薢、薏苡仁、土茯苓、滑石、鱼腥草、牡丹皮、泽泻、通草、防风、黄柏、蝉蜕。

    另外,除了内服外,还可以用中药外洗,常用药有地肤子、白鲜皮、七叶一枝花、白花蛇舌草,可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也可以外敷四黄散治丹毒:黄连粉、黄芩粉、黄柏粉、大黄粉。将上药加水,蜜煎成糊状,候冷,敷于患处。

    典型医案

    医案一

    患者:张某某,女性,79岁。2020年1月6日初诊。诉左小腿红肿疼痛2天。现患者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38.8℃以上,呼吸19次/分,心率86次/分,血压138/79mmHg。血常规:白细胞16.78,中性83%,C反应蛋白100,伴头痛,6小时后左小腿感觉红肿疼痛。近3天未予特殊治疗,病情逐渐加重。现左小腿有略高出皮面的弥漫性水肿性鲜红斑,皮温高,触痛明显,表皮紧张发亮,境界清楚,纳差,食欲不振,寐少安,烦躁、易醒。大便2日1次,便秘质干。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小便赤黄。

    诊断:(流火,湿热浊毒蕴证)丹毒。

    治法:凉血清热、化浊解毒、健脾利湿。

    方药:龙胆草、穿山甲、生地黄、当归、泽泻、茯苓、车前子、蒲公英、野菊花、紫花地丁、银花、天葵子、甘草等。共7服,水煎服,1日1服,文火煎煮2次,每次40分钟,共取汁400ml,早、晚饭前半小时温服。

    外治:地肤子、白鲜皮、七叶一枝花、白花蛇舌草煎水进行熏洗,每日早晚各1次。

    1月15日二诊:服上方后第3天恢复正常体温36.5℃,头痛消失,小腿局部红肿疼痛开始逐渐减轻。刻下局部皮肤已淡红,小腿明显见小,压痛轻微。食欲可,纳可,寐可安,大便日1次,大便黏,小便黄。舌红苔薄黄腻,脉弦滑。调方如下:龙胆草、生地黄、当归、泽泻、车前子、蒲公英、野菊花、紫花地丁、银花、天葵子、甘草等。共7服,水煎服,1日1剂,文火煎煮2次,每次40分钟,共取汁400ml,早、晚饭前半小时温服。外治方不变。服上方3服后症状消失,左小腿已恢复正常。

    按本案为初发的急性丹毒,因正气不足,外感湿热之邪等因素导致功能失调,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日久,气滞血瘀、湿阻、浊聚、食积、痰结、郁火诸症蜂起,浊毒之邪伏与营血而发病,故热灼血脉,迫血妄行,血溢脉外,离经之血瘀阻于肌肤,发生的部位在小腿,因此临床上表现为小腿红肿疼痛,和略高出皮面的弥漫性水肿性鲜红色斑疹。发病突然,伴有发热。本病案系湿热浊毒蕴热下注,气血瘀滞成积,故以化浊解毒、理气化瘀、清热凉血、健脾利湿、扶正祛邪为基本的治疗原则。方中生地黄、龙胆草、车前子、蒲公英、野菊花、紫花地丁、银花、天葵子,化浊解毒利湿,清热凉血;穿山甲、当归、茯苓、甘草,理气化瘀,健脾利湿,扶正祛邪止痛。并用抗菌消炎解热、清热利湿解毒、祛风解毒、消肿止痛的外用药地肤子、白鲜皮、七叶一枝花、白花蛇舌草等煎水进行熏洗。临床采用口服与熏洗并用的治疗方法,能充分发挥药物作用,临床上大都一周至二周可治愈。

    医案二

    陈某,女性,51岁。已婚。初诊:2021年4月13日。诉面部皮肤隐现焮红,即痒且痛,头痛恶呕3天。

    现患者三天前开始自觉面部如蚁行感瘙痒,随后面部皮肤隐现焮红,恶寒发热,头痛恶心欲呕,胸闷气短。体温38.3℃,呼吸21次/分,心率90次/分,血压129/82mmHg。近三天,未予特殊治疗,病情逐渐加重。现症见:以上诸症逐渐加重。眼睑有水疱、眼袋浮肿,甚则睁眼困难,时有畏寒、发热、头痛、面部皮肤隐现焮红,即痒又痛、面颊和鼻梁肤色焮红,赤色如丹,略高出皮面,皮温高,触痛明显,表皮紧张发亮,境界清楚等症状。纳差,寐不安,大便干结已3天未行,小便黄。舌红、舌苔薄黄,脉象浮滑数。

    诊断:(抱头火丹、风热浊毒蕴证)丹毒。

    治法:疏风化浊解毒,清热凉血通腑。

    方药:赤芍、黄芩、黄连、连翘、银花、陈皮、荆芥、柴胡、桔梗、山栀、竹叶、枳实、大黄、薄荷、甘草、僵蚕、升麻。共7服,水煎服,日1服,文火煎煮2次,每次40分钟,共取汁400ml,早、晚饭前半小时温服。

    外敷四黄散(黄连粉、黄芩粉、黄柏粉、大黄粉)。将上药加水,蜜煎成糊状,候冷,敷于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

    4月21日二诊:烧退,头痛止,面部皮肤痛疼减轻,水泡缩小,红肿亦见小退。大便畅行,小便黄。舌红苔薄黄,脉弦滑。调方如下:赤芍、黄芩、黄连、连翘、银花、柴胡、桔梗、山栀、竹叶、枳实、薄荷、甘草、僵蚕、升麻。共7服,水煎服,1日1服,文火煎煮2次,每次40分钟,共取汁400ml,早、晚饭前半小时温服。外敷四黄散。将上药加水,蜜煎成糊状,候冷,敷于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

    4月29日三诊:红肿完全消失,患处皮肤有微痒,调方如下:菊花、丹皮、玄参、桑叶、生地、蝉衣,炒山栀、甘草,共3服,水煎服,1日1服,文火煎煮2次,每次40分钟,共取汁400ml,早、晚饭前半小时温服。

    后回访,诸症皆除,至今未发。

    按本病为颜面部丹毒,余诊见舌红、舌苔薄黄、脉象浮滑数。证系风热浊毒蕴证,浊毒郁于血分外受风邪,风热相博,诱发而为抱头火丹。由于浊久生热,热极生风,很快病气游走全身。故以疏风化浊解毒,清热凉血通腑,为本病基本的治疗原则。一诊方中荆芥、柴胡、桔梗、僵蚕、升麻,疏风化浊解毒;赤芍、黄芩、黄连、连翘、银花、陈皮、枳实、大黄、清热化浊凉血通腑;外敷黄连粉、黄芩粉、黄柏粉、大黄粉,清热除湿、化火解毒、凉血止血解毒。二诊在此方基础上加减再服7服,病势已去稍加调理,病愈。(王大庆 刘小发  李佃贵国医大师工作室)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责任编辑: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