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名中医高树中为山东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倡导针药并用,内外合治,擅长治疗疼痛性疾病、胃肠病、男性病、不孕症、痤疮、时间性疾病及各种疑难杂症。现整理高树中针药并用辨治疑难病验案一则。
患者男,30岁,2014年3月8日初诊。颈部痉挛向左侧偏斜2月余,患者2月前生气、劳累后出现颈部痉挛,行走时头颈不自主左偏,呈阵发性,于当地医院诊为“痉挛性斜颈”,行针刺、推拿治疗,未服药物,效欠佳。现见颈项后部及右侧肌肉僵硬,头偏向左侧,右侧头部有牵扯痛,肩部左侧高于右侧,眠浅易醒,易汗出,纳可,二便调,舌红苔薄,脉弦。高树中诊断为痉病之气滞血瘀证,治以疏肝理气、活血舒筋止痛。针刺治疗取五心穴(高树中临床常用穴组,鸠尾、双侧劳宫和涌泉)、人中、头针运动区(右侧)、阳陵泉(右侧)、束骨、太冲(左侧)、阿是穴。人中穴向鼻根方向斜刺10毫米,行提插捻转强刺激手法1分钟,以眼球湿润为度;头针运动区以前后正中线中点后0.5厘米处为上点,眉枕线和鬓角发髻前缘的交点为下点做一连线,平刺,施以捻转泻法1分钟。余穴常规针刺,得气后,行提插、捻转泻法,留针25~30分钟,取针后在病变颈项部施以刺络放血拔罐,留罐5分钟。每日针刺1次。方以柴胡桂枝汤加减:柴胡25g,黄芩12g,党参10g,半夏9g,桂枝12g,赤芍12g,葛根30g,伸筋草15g,地龙10g,蜈蚣2条,土鳖虫10g,炙甘草10g,6服,水煎服,日1服。
3月14日二诊:颈部痉挛减轻,活动较前灵活,纳眠可,二便调,舌红苔薄,脉弦细,葛根改为60g,加白芍45g,7服,水煎服,日1服,继上针灸。
3月21日三诊:自述服药后大便稀薄,日3~4次,舌脉同前,前方加炒白术15g,山药15g,白芷6g,白芍改60g,7服,水煎服,日1剂,继上针灸。
3月28日四诊:患者舌淡红,舌体瘦小,苔薄,脉弦细,前方加当归30g,白芥子6g,石菖蒲6g,僵蚕6g,威灵仙6g,茯苓15g,7服,水煎服,日1服,继上针刺。药后诸症几无,活动如常,嘱其调饮食,畅情志,随访1年,诸症痊愈。
按痉挛性斜颈是一种颈肌扭转痉挛致使头颈部倾斜为特征的锥体外系器质性疾患,是运动障碍性疾病的一种,只累及区域性肌肉。本病多因风寒湿邪侵袭,壅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导致颈部阴血亏少,筋肉失于濡养,或因患者素体阴虚阳亢、风气内动所致,针刺治疗也多以选取局部病变区域为主。本病前期治疗以疏泄肝胆之气为主,后期应同时健脾,临证随病情变化加以辨证。
阳陵泉为八会穴之筋会,可统治一切筋病,《灵枢·经脉》云:“肝足厥阴之脉……环唇内”,且肝主筋,故取阳陵泉与肝之原穴太冲穴及人中穴畅达肝胆气机。“足少阳之筋……上额角,交巅上……从左之右……命曰维筋相交”,针刺右侧头部运动感觉区,可调整肌张力,缓解痉挛,同时该区域为胆经交叉所属,亦可奏条畅肝胆气机之效。《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高树中认为该案在经络脏腑论治基础上,亦应调其神,所谓“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针刺五心穴(鸠尾、双劳宫、双涌泉)和人中穴,“调其神,令气易行”以通经。鸠尾穴为肓之原穴,通行上、中焦之气,可调节气机升降;劳宫、涌泉穴分别位于手足心,针刺可开窍醒神,达调神之效。此外,人中属督脉,督脉通脑达巅,“脑为元神之府”,在针刺人中穴时,向鼻根方向斜刺,以高频率捻转手法强刺激,可奏醒神开窍之功。
中药以柴胡桂枝汤疏达少阳、太阳经气,增入土鳖虫、地龙、蜈蚣等虫类药以加强通络止痉之效。二诊时重用葛根,《神农本草经》记载葛根主“诸痹,起阴气”,此外,可引诸药直达颈项,共奏舒筋缓急之效;重用白芍,其味酸入肝,柔筋止痛。《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诸痉项强,皆属于湿”,故在随后的治疗中,加入炒白术、山药、茯苓等除湿利水之品,间或增入白芥子、当归、僵蚕、威灵仙等祛痰活血通络之药,以加强疗效。(马凤君 颜晓 张娜 曹洪福 孙萌 马玉侠 山东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责任编辑: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