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

扫一扫 二维码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中医药文化
  • 出神入化的药工绝活

    时间:2023-9-19 11:24:0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王续琨 于立伟  浏览:

    将中药材炮制成中药饮片,进而将饮片加工成各种不同剂型的中成药,靠的是各地药帮的药工技艺。手工操作条件下的饮片炮制、成方制剂,包含多道工序,需要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勤奋好学、乐于吃苦的药工,经过几十年的岗位磨练,不仅学得安身立命的好手艺,而且有些人在辨药、润药、切药等方面练就了一手出神入化的绝活。

    辨识药材火眼金睛

    生产中药饮片和成方制剂的店家为建立信誉、保住声名,必须高度重视辨识药材、把好药材质量关。各店家对药工都有辨识药材的要求,负责采购、收购的药工辨识药材的功夫需要更胜一筹。

    中药材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总数万余种。用于加工成饮片和制剂的中药材有1000~1200种,一般药铺的常备中药饮片有300~600种。据说,有的老药工仅用肉眼即可辨认出2000种药材。药工不仅能够根据外形、大小、表面、颜色、质地、断面和气味等判断药材的优劣、质级,还能判断其真伪、产地。

    在没有精密分析、检验仪器的年代,药工辨识药材主要运用眼观、口尝、手摸、鼻嗅四种方法。归属于各地药帮的药号、药行、药铺中,大都有识药的高手老药工。药材一到手,他们就能说出其产地,辨明真假,鉴定质量。是不是道地药材,老药工手上捏一捏、嘴里抿一抿,就能分辨出来。民国年间,樟树帮金义生药行的老药工敖攀福,检验药材白天不用开包,夜间不用点灯,凭嗅觉和手感便能准确进行辨别。他执掌药材货栈60余年,从未出过差错。

    辨识药材的本领是学出来的、练出来的。很多药工十来岁入行,学徒生涯从接触药材实物、背诵识药口诀开始。在师父的指导下,学徒对于各种直观的识药方法,包括“望、闻、摸、尝”,一项一项地反复练习,先是睁眼练,然后闭眼练,成年累月,一丝不苟,就能逐步掌握识药的基本功。有川帮“药王”之称的原成都中医学院教授徐楚江,14岁到成都会龙堂药铺做学徒,从在刀房洗药、切药、打杂干起,几年后跟着师父学炮制、制剂。经过几十年的历练,他先闻一闻,再用手捻一捻,就知道麝香有没有掺假,掺了几成假,掺的是绿豆粉还是猪肝粉。他甚至能够判断某些药材是采自阴山还是阳山。

    20世纪初,12岁的江苏溧水县泗庄村少年王礼卿,被家人送到同乡人在安徽芜湖开办的张恒春药号当学徒。自学徒始,他就养成了记药名、辨药材、识药性的习惯。人到中年,他成为一名知名度很高的药材辨识专家。有一次,家乡老友带一位药商来上门推销茅苍术。苍术分为两类,一类产自华东茅山一带,称茅苍术,一类产自华北等地,称山苍术。前者为珍品,价格相对较高。王礼卿走近松散开来的麻包旁,看了看药材,顺手抽出几根苍术放入店堂的水缸里。一个时辰后,他邀那位老友和药商来到水缸前,吩咐学徒捞出苍术,用药刀切开。他看了一眼,笑眯眯地说:茅苍术浸泡后,切面上会出现朱砂点,这并不是茅苍术,而是山苍术。药商听了频频点头。原来,这位药商来自武汉叶开泰药号,奉老板之命前来考核张恒春药号辨识道地药材的眼力。

    润药师傅经验老道

    生药材能不能加工成合格乃至高质量的饮片,一看润工,二看切工。明代医药学家陈嘉谟的《本草蒙荃》曾对前人经验做过精炼的总结:“诸药剉时,须要得法。或微水渗,或略火烘。湿者候干,坚者待润,才无碎末,片片薄匀。”润药在先、切药在后,润药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切药的成败。润药恰到好处,既可以保证饮片质量,又可以减少药料和药效损耗。因此,南方一些药帮历来流传“洗润七分巧,切片三分功”“润药的师傅,切药的徒弟”等说法。

    润药的主要目的是软化药材,便于切制。水分缓缓渗原药,内外均匀都一致。太软难匀片子差,太硬伤刀又费力。清水冲洗、浸泡等洗药净制环节,生药材在一定程度上被软化,因此这些环节可以归入完整的润药过程。樟树帮药工依据季节和药材质地的差异,在不断积累经验的基础上能够灵活掌握洗药时间的长短:“洗药四季水,四季各相宜;夏秋须快洗,春冬不着急;药硬洗宜久,药软莫迟疑;遇到芳香药,随洗随捞起。”陈皮、防风、龙胆草、薄荷、荆芥等质地松软、水分易渗入的药材,随洗随捞、动作快捷,称为“抢水洗”,可以避免损失易溶于水、易挥发的物质成分。

    药材切制前的润药环节,仍以水处理为主,通常有浸润、淋润、盖润、捂润、凉润、露润、复润、闷润、砂润、辅料润等多种方法,不同种类的药材采用不同的润法。例如,半夏、天南星、莪术、元胡、三棱等偏硬药材采用复润法,一次润不透就再润一次甚至多次;党参、牛膝、黄精、玉竹等药材采用露润法,放在潮湿的地面上让其自然回潮吸水变软。检查药材的软化程度是否合乎切制要求,传统术语称之为“看水头”或“看水性”。药材如果水头过大(俗称“伤水”)或水头不足,切出的饮片将出现苍蝇头、鱼鳞斑、蚊子脚、马鞍片、拖胡须、掉边沿、粘连块、斧子片等不合格产品。

    长期以来,虽然人们已经总结出弯曲法、指掐法、手抓法(手捏法)、穿刺法等常用的检查方法,还有“条坚药材微弯曲,块状药材掐入指,粗大药材无白心,贵重药材捂捂湿”等口诀,但药工在实践中积累的老道经验才是“看水头”的关键。老药工抓起一把丹参、柴胡、茜草、丹皮等根茎类药材,在手里捏握粗的一端,手感柔软即为合格;抓起一把金钱草、淡竹叶、石斛、合欢皮等全草类、叶类、皮类药材,手上无坚硬感即为合格。然而,对药材的手感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不是师父讲出来徒弟就能学会,需要通过反反复复的亲身实践、体会,才能逐步掌握其中的诀窍。

    刀上功夫甚是了得

    切药刀是制药的第一把利器。药工切药的刀上功夫,是各药帮都很看重的一项手艺。学徒进入药业这一行学艺,大多从切制药材起步,切药刀一般是他们接触的第一件制药器具,刀工成为他们药业生涯的童子功、基本功。

    切药是一件技术含量十足的活儿。在各家药号、药行、药铺中,药材切制的场所叫刀房。刀房里的切药工有等级区分,刀工最佳者被称为头刀,其余依次为二刀、三刀等。头刀师傅切制精细贵重药材、技术难度较高的亮光片等,二刀、三刀师傅切一般药材,学徒要从价格最便宜、切制最容易的药材开始学练刀工。

    不同的药材,其切法和切片的大小形状亦不尽相同。依照药性和临床需要,中药饮片分为圆片、直片、斜片、劈片、刨片、肚片、顶头片、顺身片、盘香片、蝴蝶片、骨牌片、丝条片、段筒、骰子等。清代和民国时期,各地药帮能够切制的精致饮片种类越来越多,出现很多称赞药工手艺的歌诀。如:陈皮一条线,半夏鱼鳞现;甘草奔马蹄,枳壳赛纽襻;泽泻如银元,肉桂薄肚片;麻黄春鱼籽,木通花纹见;川芎蝴蝶飞,胡连鹦鹉眼;白芷像骨牌,升麻形鬼脸;天麻附子吹,桂枝不掉皮。

    在药材切制的刀工技艺方面,全国各地药帮都有绝活儿。在河北祁州(今安国市),百刀槟榔、云片鹿茸、蝉翼半夏、刨花犀角称为“祁州四绝”。在河南禹州,药工的切药绝活除百刀槟榔、云片鹿茸、蝉翼半夏之外,还有菊瓣皂刺、刨花牛角、夜交藤瓜子片等。一个大如枣、硬如石的槟榔种子,浸泡润制后,在药工的刀下转瞬变成100多片薄如绵纸的切片,片片见边,形如飘羽,放在手心上一吹,见风轻扬,缓缓飘落,此之谓“百刀槟榔”。鹿茸加热软化后,药工使用锋利的药铡刀将其切成饮片,状如白云,薄如绢帛,放置在舌尖顷刻融化,此之谓“云片鹿茸”。

    清代多以柴胡、桔梗来检验切药师傅的刀工。民国时期以来,各个药帮通常凭借白芍切片来考核、评价药工的切制功夫。药工打磨好药铡刀,装紧刀栓,刀口刷水润滑,全神贯注,周身合力,一只手自然推送白芍,另一只手上下扳动刀柄,人刀合一,游刃有余,片片白芍如同飞雪在刀口处飘然落下。切好的白芍薄厚匀称,片形一致,边缘完整,切面平滑,吹气即飞,轻似雪花,这就是“飞天白芍”或“白芍雪花片”。2014年,樟树帮的一位传人使用樟树刀将长一寸的白芍在3分钟内切制成360片完整的饮片,令人惊叹不已。(王续琨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  于立伟 北京中医药学会)

    (责任编辑: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