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焘(约690—约756年)编纂的《外台秘要》(又名《外台秘要方》),是一部可与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相比肩的综合性方书。该书首创列书名、标卷次的引书著录方式,保存了后世失传的唐代中期以前诸多医书的佚文,具有极为珍贵的文献学价值。
王焘政务之余编纂医书
王焘出身于官宦人家,其曾祖父是唐太宗时期的名相王珪。史书中没有王焘的传记,仅《新唐书·列传》卷二十三“王珪传”中附有一段记述王焘简历的文字:“焘,性至孝,为徐州司马。母有疾,弥年不废带,视絮汤剂。数从高医游,遂穷其术,因以所学作书,号《外台秘要》,讨绎精明,世宝焉。历给事中、邺郡太守,治闻于时。”
王焘自幼体弱多病,在频繁接触医师的过程中对医药产生兴趣,年纪稍长便热心于学习医术。在魏晋以降几百年所形成的孝行天下的社会氛围中,面对经常患病的母亲,他立誓要做知医的孝子。青年时期,他四处游学,拜多位“高医”为师,尽得其术,能够为其母选药组方,“视絮汤剂”。中年时期,在“贬守房陵”赴任途中,家人们因“冒犯蒸暑”而大多染病,他在使用经方治好了患病家人之后,决意“发愤刊削”,将大量具有“神功妙用”的方剂整理成方书以供人们使用。
正值中年的王焘编撰方书,有两个方面的基础条件。一是经过少年时代以来的积累,他已经掌握了比较丰富的医药学知识,是儒而兼医者、官而通医者;二是他久居京城,“便繁台阁二十余载”,曾接触过大量的医书,熟稔唐代中期以前的各种方书。
依据《旧唐书》《唐会要》《全唐文》等史书的零星记载,研究者列出了王焘官场生涯的重要节点:开元十三年(725年)任监察御史,天宝年间(742—756年)先后任吏部郎中、门下省给事中兼判弘文馆事、房陵太守、邺郡太守等职。他从公元725年进京任监察御史到748年外放房陵任太守,除任职徐州司马的一两年之外,在京城“便繁台阁二十余载”。特别重要的是,王焘在任门下省给事中的五六年里,“久知弘文馆图籍方书等,繇是睹奥升堂,皆探其秘要”。
由王焘《外台秘要》序的记述可知,他从赴任房陵太守那年着手著书,到天宝十一年(752年)在邺郡太守任上完成书稿,大约用了五六年时间。《外台秘要》是一部大部头方书,共40卷100多万字,分为1104门,载方6700余首,编纂工作量很大。王焘是一位“治闻于时”的勤政官员,只能利用履行政务职责之外的“业余”时间来从事著述。据此可以推断,王焘任门下省给事中的那几年,凭借兼管弘文馆事务的方便条件,翻阅了很多馆藏医书,可能摘记了大量方剂资料。
《外台秘要》千年流传史
《外台秘要》撰成至今,已有1270多年的流传史。从晚唐到北宋中期的300多年,这部被《新唐书》视为“至宝”的医书全靠手抄本在医家手中传布,没有散佚实属幸事。北宋以来,该书几经辗转,多次校勘、刻印,形成多种版本。
《宋史·列传第四十七》“高若讷传”中有考校《外台秘要》的一则记载:“张仲景《伤寒论诀》、孙思邈《方书》及《外台秘要》久不传,悉考校讹谬行之,世始知有是书。”高若讷是北宋中前期官员,文史功底深厚,“因母病,遂兼通医书,虽国医皆屈伏”。经他考校之后的《外台秘要》,抄写后交由秘阁保存。
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年)至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校正医书局官员孙兆等奉旨校正《外台秘要》。孙兆在校正本序中说:“自唐历五代,传写其本,讹舛尤甚,虽鸿都秘府,亦无善本。”秘阁所藏经多次转抄的几部手抄本,文字错漏很多,校正难度很大。孙兆等历经14年方才校毕,誊清后藏于家中等候进呈。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二月至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五月,林亿、高保衡等用时4年对孙兆校正本进行复校、审订。
北宋熙宁二年雕版印行的《外台秘要》,是该书第一个印刷版本。大约在40年后的宋徽宗大观年间(1107—1110年),该书曾翻刻一次。南宋时期,该书第二次翻刻。宋代版本系列《外台秘要》共三次刻印,20世纪以后熙宁初刻版和大观翻刻版未见存世本,仅见南宋时期的翻刻本。南宋翻刻本国内外至今尚留存多部。
明代末期,《外台秘要》出现第二个版本系列。徽籍文士程衍道习儒精医,深知医书对于传播医道的重要性。他在民间购得一部《外台秘要》南宋刻本的手抄本,如获至宝,耗费10年功夫进行细心校勘。他在重刻《外台秘要》题识中说:“此书肇基于唐,再镌于宋,自元迄今,未有刻板。不佞购得写本,讹舛颇多,殚力校雠,付诸剞劂,期以流传宇内,用为医家考古者之一助。”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程衍道校本在安徽歙县槐塘经余居初刻印行。进入清代,经余居刻本被多次重印、翻刻。这个版本系列虽然讹误多于宋代版本,但却为《外台秘要》的流传作出了贡献。
195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出版了程衍道经余居版《外台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家出版社出版了经过点校的排印本《外台秘要》,如华夏出版社(1993年、1997年、2009年)、学苑出版社(2011年)、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年)等。这些点校本的足量印刷,为方药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外台秘要》文献价值和影响
《外台秘要》一书采撷广博,汇集整理了先秦至唐代中期大量医书中的方剂和相关医论。据粗略统计,该书录引的医书共40多部。该书对于研究唐代以前的散佚医书具有不容低估的文献价值,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学术影响。
王焘开创性地使用列书名、标卷次的引书著录方式,其编纂方书的体例备受后人赞赏。条目开头,列出所选书目,如“病源”(《诸病源候论》)、“千金”(《备急千金要方》)等;条目结束,标明选录内容所在卷次,如“出第三卷中”或“并出第十一卷中”等。北宋孙兆在《外台秘要》校正本序中说:“王氏编次,各题名号,使后之学人,皆知所出,此其所长也。”现代学术文本的参考文献著录方式与此一脉相承,因此有学者称王焘为“文献大师”。
《外台秘要》的这种引书著录方式,使之成为唐代中期以前诸多医书的精华集萃。王焘于公元752年完成此书,3年后发生安史之乱,京城长安遭受洗劫之灾。王焘编书时所用过的弘文馆医书全部毁于战乱兵燹。初期手抄存世的《外台秘要》,为后世保存了大量失传医书、名家医论的佚文,在辑复、考校《删繁方》《小品方》《集验方》等医籍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外台秘要》成书后不久便有手抄本流传到东亚邻国,日本医药界对此书格外重视。公元984年,日本医药学家丹波康赖借鉴《外台秘要》的体例,撰成日本宫廷医药秘籍《医心方》。
19世纪上半叶,日本江户医学馆丹波元坚等人得知竹田纯道家藏有足本宋版《外台秘要》,以校订官库藏书为由,从竹田家借出此书,聘请影写工匠描出两部抄本。据了解内情的医药学家森立之说:“以五人分书之,越三年乃成。”这两部抄本,影抄笔法逼真,接近于宋刻,书后附有丹波元坚的《宋本〈外台秘要方〉考异》。影写抄本后来由于时局变化没有得以刊刻,其中一部由日本内阁文库收藏至今;另外一部由清末学者、藏书家杨守敬于19世纪80年代购得带回中国,20世纪40年代流出北平故宫博物院。(王续琨 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常东旭 辽宁师范大学图书馆)
(责任编辑: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