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与临床

扫一扫 二维码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术与临床
  • 理气机 化湿浊 解瘀毒 李佃贵从浊毒论治消渴病

    时间:2025-2-21 10:26:0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王红霞 王绍坡  浏览:91

    2型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并以长期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临床常伴有高血脂、高尿酸、高血压、肥胖等多种临床表现,若病情持续进展,将显著增加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病、脂肪肝、坏疽、视网膜病变等多种慢性并发症的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该病归属于中医学“消渴病”范畴,与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目前,西医在治疗2型糖尿病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而中医药在治疗该病方面不断取得显著成效,尤其在改善症状、防治并发症等方面展现出良好的临床效果。国医大师、河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李佃贵从医从教五十余载,临床诊疗中注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诊疗思路清晰,遣方用药精准,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其基于浊毒病机论治消渴病的经验总结如下。

    病因病机

    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李佃贵发现,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不断变化,外环境与人体内环境相互影响,导致消渴病“三消”症状并不典型。在临床辨证中,单纯依据肺、脾、肾三脏证候特点已难以准确描述病情,传统“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的病机理论也难以满足现代临床诊疗需求。因此,其提出的浊毒理论应运而生。

    辨证之关键——浊毒

    浊毒理论认为,浊毒既是一种能对人体脏腑、经络、气血、阴阳造成严重损害的致病因素,也是因多种原因蓄积体内、难以排出的病理产物。2型糖尿病以糖、脂类、蛋白质代谢紊乱为特点,临床表现为高血糖、高血压、高尿酸、肥胖等,这些症状均与浊毒致病密切相关。

    李佃贵认为,浊毒为患的演变规律为由浊致毒。消渴病早期多以湿浊之邪为主,继而热壅内盛,耗伤气血津液。随着疾病进展,湿热浊邪内蕴化毒。此时浊毒已成,滞留之处,气机壅遏,阻碍正常水液代谢,致津液不能上承,口渴引饮;热毒内蕴中焦,消谷善饥;湿热浊毒久滞,内伤肾气,气化失司,肾不固藏、精微泄露而致尿糖、尿蛋白。

    浊毒致病具有胶着顽固、缠绵难愈的特点,容易损伤脏腑经络,且病情多变。其临床表现多为虚实夹杂,浊毒致病不仅会耗伤气阴,还可能伤及阳气,导致阴损及阳,从而引发多种变证。消渴病并发症的病机在于浊毒夹杂、顽固难除,痰瘀兼夹,毒邪损伤脏腑经络,导致变证丛生。临床上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肢体经络麻木、视网膜病变等复杂病症,病情多缠绵难愈。肝失疏泄、脾失运化是病机的上游环节,而浊毒内蕴是主要的病理产物。枢机不利会导致精血津液代谢失常,进而产生病理产物。

    病位之根本——脾胃

    徐东皋《古今医统大全》曰:“消渴虽有数者之不同,其为病之肇端,则皆膏粱肥甘之变,酒色劳伤之过。”肥甘厚味,滋腻碍胃,过则伤脾,脾虚不能健运,酿生痰湿。湿阻中焦,脾不散精,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气机失调,代谢失常,日久郁而化热,热盛毒蕴。湿邪重浊黏滞,热邪化火伤阴,湿热毒邪壅结,则令病程迁延不愈。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认为:“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元气不能充,为浊毒的产生提供了可能。脾为阴土,喜燥恶湿,易为湿邪所困;胃为阳土,喜湿恶燥,易为热邪所扰,浊为湿之渐,毒为火之极,故而浊毒邪气易犯中焦脾胃。此外,浊毒结滞经络,阻碍气血津液输布运行,脾胃受困不能运化,元气不充,气机不畅;浊毒积滞体内,脾胃升降失司,气机失调。如此邪不得散,津血停滞,日久使浊毒进一步加重。因此,李佃贵认为脾胃为病位之本,化浊解毒当从脾胃论治。

    辨证论治

    基于浊毒内蕴、阻滞气机的重要病机,李佃贵提出了化浊解毒法。中医治则多给邪以出路,而化浊解毒法原理同样是运用给邪以出路的原则,其用药鲜少用补脾健脾之药,多以醒脾、理脾药为主。他认为,湿热之治,宜清利,热去湿亦去。法以芳香化浊,清热解毒。

    李佃贵临床诊疗多重视舌象,临床确实多见患者舌苔黄厚腻、大便黏腻,由此判断为湿热内蕴,浊毒阻滞,故临床多以淡利渗湿之品,使邪从下而出。其用药特点多以祛湿化浊药为主,辛能胜湿而升脾阳,苦能渗湿清热,芳香悦脾而燥湿,凉能清热,淡能渗湿,清化血液。久病入络,李佃贵多以虫类药搜风通络、化浊解毒。此外,浊毒的治疗不是单纯的攻邪,更重要的是“化”,既固本以清源,又解毒以澄流,注重治未病,防治结合。

    理气机

    《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皆生于气。”气滞则水停,津液留滞脏腑经络,形成痰浊瘀毒,影响气机升降。在胃则呃逆嗳气;在肝则抑郁太息;在脾则运化失司,不能升清降浊,影响二便。所以治疗上应以理气降浊为主,气行则血行。李佃贵临床常以百合乌药汤做底,理气养胃止痛,多用柴胡、枳实、陈皮、厚朴、莱菔子、槟榔、莪术等理气消滞。

    气郁日久化热,热盛则毒壅亢而为害,浊毒内生。在心则表现为心烦失眠,在肝则导致肝纤维化、腹水及疼痛。李佃贵常用黄芩、虎杖、田基黄等清热解毒。

    此外,正气强弱也是影响人体发病的重要因素,故李佃贵多以黄芪、人参、红景天、白术、太子参等益气固本,祛邪外出同时防治结合,化浊解毒。

    化湿浊

    脾为中州,主运化水湿,肾主开合,司水液气化,湿为浊毒之源,脾气健运则水湿得运,肾气充盈则蒸化有源,水液代谢功能正常。李佃贵临床常以茯苓、薏苡仁、砂仁、苍术等运脾化湿,浊毒内蕴日久单纯祛湿难以取得满意疗效,需益肾醒脾。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故其常配以杜仲、桑寄生、牛膝之属益肾气,藿香、佩兰、白豆蔻等芳香避秽,醒脾化浊解毒。另外,给湿邪以出路,引经祛邪,外可达表透湿,用清轻之药,从表解,湿从汗液而出;下可渗湿利水,通腑泄浊,湿从二便而排。

    解瘀毒

    邪气日久郁而化热,久病入络,浊毒已成,胶结固涩,血流不腐,户枢不蠹。临床多用黄芩、黄柏、冬凌草、蛇莓、赶黄草等清热解毒、荡涤瘀结;以丹参、当归、川芎、三七等活血化瘀,以水蛭、全蝎、蜈蚣、土鳖虫之属破血行气,使浊消毒散。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半而止。临床用药根据病情瘀滞程度,灵活采用。

    验案举隅

    患者,男,53岁,2023年5月4日初诊。主诉:乏力伴四肢凉3个月。患者3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四肢发凉,平素血糖控制不佳,既往高血压、糖尿病史10年。刻下症:面色萎黄,乏力倦怠,四肢发凉,恶寒,口干渴喜饮,脘腹胀满,偶有反酸烧心,纳一般,寐欠安,入睡困难,小便黄,大便日行1~2次,不成形,质黏。舌暗苔薄黄腻,边有齿痕,脉弦细滑。空腹血糖8.1mmol/L,餐后15.0mmol/L。

    西医诊断:2型糖尿病

    中医诊断:消渴病(湿热中阻,浊毒内蕴)。

    治法:清热利湿,化浊解毒。

    方药:茵陈12g,黄连9g,苦参9g,半枝莲12g,白花蛇舌草12g,鸡骨草12g,百合10g,乌药10g,当归9g,川芎9g,白芍20g,白术6g,藿香12g,佩兰12g,半边莲9g,丹参9g,茯苓12g,草决明9g,厚朴9g,枳实9g,水蛭9g,土鳖虫9g,地龙9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5月11日二诊:患者腹部凉,稍胀,偶口干,口黏,乏力,纳寐可,大便日行2次,不成形。舌质暗苔薄黄腻,边齿痕,脉弦细滑。上方去藿香、佩兰、半边莲,加黄芩12g、黄柏12g、栀子12g、寒水石20g、儿茶9g。14剂,煎服法同前。

    6月20日三诊:患者乏力、四肢发凉、口干症状好转,脘腹胀满基本不明显,诉睡眠欠佳。大便偏稀,舌红苔薄黄腻,脉弦滑。初诊方去厚朴、枳实、水蛭、土鳖虫、地龙;丹参加至15g;加绞股蓝12g、徐长卿12g、黄芪20g、太子参15g、灵芝12g、炒酸枣仁20g。14剂,煎服法同前。

    患者血糖控制较为平稳,以上方加减治疗6个月,乏力、四肢发凉症状基本消失,未诉不适,纳寐可,二便调。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有口干渴喜饮,乏力,四肢发凉,脘腹胀满,舌苔黄腻,既有糖尿病的表现,又有浊毒证的特征,药用化浊解毒方清热祛湿解毒。方中茵陈、黄连、苦参清热燥湿解毒,半边莲、白花蛇舌草、鸡骨草清热解毒,百合乌药汤加减固护脾胃调理中焦气机,藿香、佩兰芳香醒脾化浊,枳实、厚朴理气宽中,斡旋中焦气机,川芎、丹参、白芍活血祛浊毒,水蛭、土鳖虫、地龙活血祛瘀,通络解毒。

    二诊时,患者腹部凉,稍胀,偶有口干,方加黄芩、黄柏、栀子与黄连共调三焦气机,清三焦郁热,使气血通达,减轻四肢发凉腹部发凉症状。

    三诊时,患者乏力、四肢发凉好转,睡眠欠佳,大便偏稀,加炒酸枣仁养心安神,加绞股蓝、徐长卿、黄芪、太子参、灵芝,健脾益气,祛浊防毒。

    浊毒理论认为,湿盛则濡泻,药后大便偏稀,乃排出浊毒的过程,湿祛便自成形,故若患者未诉排便后不适,一般不予干预。(王红霞 河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 王绍坡 河北省中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责任编辑: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