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与临床

扫一扫 二维码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术与临床
  • 周仲瑛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疗效分析

    时间:2021-4-8 11:53:5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浏览:

    国医大师周仲瑛辨治外感热病经验

    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由出血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情凶险,传变迅速,病理变化极其复杂,涉及全身多个脏器,病死率较高,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根据本病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及流行性和传染性,认为其属于中医学温疫、疫疹、疫斑范畴。为此我们按照卫气营血,结合三焦和六经辨证原则,针对本病各个病期的特点,采用相应治法,研制了系列治疗方药。从1980年~1987年开始,在江苏省内6个省、市、县级医院,共治疗流行性出血热1127例。

    一般资料

    病例选择:均为住院的出血热病人,其诊断、分期、早期定度及定型标准,见1976年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流行性出血热》。

    性别:治疗组47例中,男性34例,女性13例。对照组37例中,男性27例,女性10例。

    年龄:治疗组年龄最大者67岁,最小15岁。对照组年龄最大者56岁,最小13岁。两组年龄均以20岁至50岁者为最多,治疗组34例,对照组27例,均占70%。P均>0.05。

    职业:治疗组农民42例,工人3例,干部1例,学生1例。对照组农民33例,工人2例,学生2例。

    入院病日:两组最早为第2病日,最迟为第8病日,以第3~5病日最多。治疗组38例,对照组30例,均占81%。

    早期定度:治疗组轻度6例,中度39例,重度2例。对照组轻度9例,中度27例,重度1例。

    入院时病情:治疗组发热期39例,发热、低血压两期重叠1例,发热、少尿两期重叠7例,对照组分别为30例,3例,4例。以上两组相比,入院时,病情基本相同,治疗组略重于对照组。

    治疗方法及方药

    全部病例均确诊为出血热的住院病人。

    治疗组:入院后即口服清气1号,成人100ml/次,4次/日,连用3~5天。持继高热,中毒症状明显者,加大剂量,改为每日6次。

    对照组:入院后即应用PHA10~20mg加入10%糖盐水250ml中静滴,连用3~5天,当出现凝血障碍或有出血倾向时,早期应用抗凝解聚的药物潘生丁、阿斯匹林等。

    两组基本治疗相同:丹参注射液15g,稀释后静滴,连用3天及补液等支持疗法;低血压体克期在扩容纠正酸碱平衡失调的基础上,如血压仍不能逆转者加用升压3号或多巴胺,必要时加用阿拉明;少尿期两组均用泻下通瘀合剂,必要时加用速尿。

    治疗大法:清气泄热、凉营化瘀,以达到气营两清、化瘀解毒的目的。

    方药组成:清气1号由大青叶、金银花、生石膏、知母、大黄、升麻、鸭跖草等组成。

    该方以金银花、大青叶、生石膏、大黄为主药。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用于温毒发斑,时行热病。金银花:清热解毒,为温病初起热在上焦之要药。大黄:通便泻火,清热解毒,凉血化瘀。生石膏:清热除烦,药理研究有退热和降低血管通透性的作用。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药理研宄有显著的退热作用。鸭跖草:清热解毒,利尿。取升麻为佐使药,以清热解毒,透邪。同时据实验证明,大青叶、银花、鸭跖草、大黄等均有抗病毒和抗菌作用。

    疗效观察

    降温效果:两组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发热,治疗组40.1℃以上7例,39.1~40℃17例,38.1~39℃17例,37.5~38℃6例。对照组分别为7例,12例,15例,3例。治疗后,治疗组24小时内体温全部开始逐渐下降,但对照组有6例在24小时内体温未下降,反而上升0.1~1.2℃,最长48小时体温开始下降者1例,32小时开始下降者2例。体温复常平均时间,治疗组1.58天,对照组2.72天,有显著差异(P<0.05)。

    对病程演变的影响:入院时高热、低血压两期重叠者,治疗组1例,对照组3例。发热、少尿两期重叠者,治疗组7例,对照组4例。治疗后,治疗组没有1例发生低血压,5例发生少尿;对照组5例发生低血压,少尿14例,尿闭2例。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P<0.01)。治疗组没有一例具有典型的五期经过,而对照组有5例(占13.5%)有五期经过。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以上说明清气1号为主治疗出血热发热期,可以越期而过,缩短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