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对从医者,包括对医科学生的挑选都是十分严格的。必须品德高尚、热爱中医,加上聪明好学,才有可能获选。《素问·金匮真言论》明确提出“非其人勿教”,不是适合学医的对象,绝对不教。
公乘阳庆为西汉医学名家。他家资殷富,从不轻易收授学徒,就连自己的子孙也不教。当他看到淳于意十分喜爱医学,而对待老师又很恭谨时,便破例收了这个学生。并且很高兴地对淳于意说:“我家中富足,只因心中喜爱你,才想把自己收藏的秘方和书全教给你。”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在三十岁时始攻《素问》,四十多岁游学各地,遍访名师。当他得知在武林(今浙江杭州)修道的罗知悌擅长医学时,便毫不犹豫地前往拜师。罗知悌是金代名医刘完素的再传弟子,旁通张从正、李杲的学说,颇负盛名,但为人傲慢。朱丹溪前后往返十次,罗氏竟不开门接见。朱丹溪求师心切,并未因此而灰心,恰恰相反,他“志益坚,日拱立于其门,大风雨不易”。后来,有人告诉罗知悌,向他求教的并非无名之辈,而是颇有名气的朱丹溪,罗知悌大受感动,于是整理衣冠出来接见。二人交谈甚欢,犹如故旧,只恨相见之晚。罗知悌尤喜朱氏之精诚好学,便倾囊倒箱,和盘托出。朱丹溪跟随罗知悌学医一年有余,果然医技倍增。
自古学医重好学,好学是一种态度,态度决定思想,思想决定行为。只有热爱中医学业的人,才会专心致志地钻研医学知识,才会将学到的知识用于治病救人。(石朋庆)
(责任编辑:刘茜)